支蔓
基本解釋
◎ 支蔓 zhīmàn
[branches and tendrils] 枝蔓
詳細解釋
(1).枝條和藤蔓。引申指末節及派生出的東西。《朱子語類》卷六七:“ 王輔嗣 又言納甲飛伏,尤更難理會。納甲是震納庚、巽納辛之類,飛伏是坎伏離,離伏坎、艮伏兌、兌伏艮之類。此等皆支蔓,不必深泥。”
(2).指蕪蔓啰唆,不得要領。 清 陳鳣 《對策》卷四:“ 劉昫 等譔《唐書》, 長慶 以前,本紀簡而有體,列傳敘述詳明。以后紀多支蔓,傳失空疏,所謂緐略不均也。” 魯迅 《中國小說史略》第十八篇:“所述戰事,雜竊《西游記》、《封神傳》,而文詞不工,更增支蔓。”
成語(Idiom):支蔓
發音(Pronunciation):zhī màn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比喻事物的發展逐漸擴大或延伸。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支蔓這個成語意味著事物的擴展或延伸。它來源于植物的生長過程,當植物的枝條或藤蔓延伸出去時,它們會逐漸擴大范圍,覆蓋更多的空間。支蔓這個成語用來形容事物的發展或擴張過程,通常是逐漸的、漸進的。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支蔓這個成語常常用于描述事物的發展過程。它可以用來形容企業、組織或個人的發展,也可以用來形容一種思想、文化或影響的擴散。例如,我們可以說一個企業從小到大,從一個小店鋪發展成一個大公司,就是支蔓的過程;我們也可以說一種新的藝術形式或音樂風格在社會中逐漸流行起來,也是支蔓的過程。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支蔓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左傳·莊公二十年》這本古代文獻中。故事講述了齊國的莊公為了擴大勢力范圍,派遣使者到晉國尋求支援。晉國的公子重耳接受了莊公的請求,并派遣了大軍前去助戰。莊公非常感激,于是用“支蔓”來形容晉國的幫助,意味著晉國的力量像藤蔓一樣擴展到了齊國。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支蔓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成語,第一個字“支”表示支撐、延伸的意思,第二個字“蔓”表示藤蔓、枝條的意思。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這家公司通過不斷創新和擴大市場份額,實現了支蔓式的增長。
2. 新的藝術形式正在支蔓到全國各地,引發了廣泛的關注和討論。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將“支”字與支撐、延伸的概念聯系起來,將“蔓”字與藤蔓、枝條的形象聯系起來,來記憶這個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如果你對成語感興趣,可以繼續學習其他與“支蔓”意義相近或相關的成語,例如“延伸不已”、“蔓延”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喜歡看植物長大,它們的枝條像支蔓一樣不斷延伸。
2. 初中生:我們班級的影響力越來越大,就像一根支蔓一樣擴展到了整個學校。
3. 高中生:這種新的學習方法正在支蔓到全國各地的學校,幫助更多的學生提高成績。
4. 大學生:這個創業項目的規模不斷擴大,正處于支蔓的階段,希望能夠取得更大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