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露樸
基本解釋
《后漢書·馬援傳》:“﹝ 援 ﹞少有大志,諸兄奇之。嘗受《齊詩》,意不能守章句,乃辭 況 ,欲就邊郡田牧。 況 曰:‘汝大才,當晚成。良工不示人以樸,且從所好。’”俗語“不露樸”本此,言不讓人見其短長。參閱 元 李治 《敬齋古今黈》卷三。
成語(Idiom):不露樸(bù lù pǔ)
發音(Pronunciation):bù lù pǔ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不露出真實的本質或才能。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不露樸是指不外露才華、真實實力或真正的本性。在特定的環境下,有時候人們為了保護自己或追求某種目標,會選擇隱藏自己的才能或本性。這個成語強調了保持低調和謙遜的重要性。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這個成語常用于形容某人在某種情況下掩飾自己的才能或本性,不愿意暴露出真實的一面。可以用于描述人們在工作場合、社交場合或其他公眾場合中的行為。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不露樸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左傳·襄公二十四年》中的一段記載。故事中,晉國的襄公曾派人去齊國觀察,回來后說齊國的人都很樸實。襄公的宰相子產告訴他,這些人之所以表現得很樸實,是因為他們想隱藏自己的才能,以免引起別人的注意和嫉妒。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不露樸是一個由三個漢字組成的成語,其中“不”表示否定,“露”表示外露,暴露,“樸”表示樸實、真實。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雖然很有才華,但總是不露樸,不愿意在公眾場合展示自己。
2. 她是一個很謙遜的人,總是不露樸,不喜歡炫耀自己的成就。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不露樸這個成語與一個人戴著面具的形象聯系起來,表示這個人不愿意展示真實的一面,而選擇隱藏自己的才能或本性。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其他類似含義的成語,如不露鋒芒、不露聲色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8歲):他雖然很聰明,但總是不露樸,不喜歡在課堂上回答問題。
2. 初中生(14歲):她是一個很有才華的畫家,但總是不露樸,不愿意公開展示自己的作品。
3. 高中生(17歲):他雖然成績很好,但總是不露樸,不愿意向別人炫耀自己的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