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Idiom):民族氣節(mín zú qì jié)
發音(Pronunciation):mín zú qì jié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民族間的尊嚴和榮譽,表達了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民族氣節是指一個民族在面對外來壓迫或侮辱時,堅守自己的尊嚴和榮譽,不屈服于外來勢力的行為。它代表了一個民族的自尊心和自豪感,是民族精神的重要體現。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描述一個民族在歷史上遭受外來侵略或壓迫時,堅決捍衛自己的尊嚴和榮譽的行為。也可以用來形容一個人或團體在面對困難或挑戰時,堅守自己的原則和信念。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民族氣節一詞最早出現在《左傳·宣公十年》中,記載了一個春秋時期的故事。故事講述了齊國的公子重耳被迫流亡,但他不屈服于外來勢力,堅守自己的尊嚴和榮譽,最終成功回到了齊國。這個故事成為了后來民族氣節的象征。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形容詞+名詞+名詞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的民族氣節受到了廣泛的贊賞。
2. 在困境中,他展現出了堅定的民族氣節。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將“民族氣節”與堅持自己的尊嚴和榮譽聯系起來進行記憶。可以想象自己是一個民族的代表,面對外來壓迫時,堅守自己的尊嚴和榮譽,展現出民族氣節。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其他與民族氣節相關的成語,如“忍辱負重”、“寧死不屈”等,了解更多表達民族氣節的方式。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們要學習民族氣節,愛國愛民,為祖國爭光。
2. 初中生:在歷史課上,我們學習了許多英雄人物的民族氣節故事。
3. 高中生:通過學習民族氣節,我們更加明白了民族自豪感的重要性,要為祖國的繁榮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