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解釋
詞語解釋
bái zhǐ hēi zì ㄅㄞˊ ㄓㄧˇ ㄏㄟ ㄗㄧˋ白紙黑字(白紙黑字)
(1).白紙上留下了黑的字。比喻徒具形式。 孫中山 《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宣言》:“曾不思憲法之所以能有効力,全恃民眾之擁護,假使只有白紙黑字之憲法,決不能保證民權,俾不受軍閥之摧殘。” 瞿秋白 《鞘聲十二》:“憲法是白紙黑字,一無用處!--請看 曹錕 已經上了總統臺,三五天內亂七八糟的便可以將憲法通過了。” 吳晗 《論紀念“五四”》:“新‘五四’運動是人權保障運動,文字法令已經使我們失盡了信心,今后不論再有若干的白紙黑字,不過是徒供作嘔的穢物而已。”
(2).比喻有確鑿的文字憑據。 趙樹理 《“鍛煉鍛煉”》:“白紙黑字貼在墻上,你還昧得了?” 孫犁 《秀露集·通訊六要》:“因為這究竟不同說話,是白紙黑字,有案可查。”
成語詞典已有該詞條:白紙黑字
成語(Idiom):白紙黑字(bái zhǐ hēi zì)
發音(Pronunciation):bái zhǐ hēi zì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事實明確、無可爭議的證據或文件。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白紙黑字意為使用白紙上黑字書寫,表示事實明確,無需爭辯或懷疑。這個成語通常用來強調某個陳述或聲明的確鑿性和可信度。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白紙黑字常常用于法律、商務、政治等領域,用來指代有力的證據或文件。在日常生活中,也可以用來表達對某個陳述或觀點的肯定和認可。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白紙黑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文書寫作方式。在古代,人們使用毛筆在白紙上書寫,用黑墨液描繪字跡。這種書寫方式清晰明了,無法篡改或修改。因此,白紙黑字成為了代表真實和可信的象征。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白紙黑字由兩個詞組成,分別是“白紙”和“黑字”。其中,“白紙”表示空白的紙張,而“黑字”表示書寫在紙上的黑色字跡。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提供了白紙黑字的合同,證明了他的誠意。
2. 請你把重要的事情寫下來,白紙黑字才能讓大家更加明確。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記憶來記住這個成語。想象一張白紙上寫著黑色的字,表示明確的事實和證據。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深入了解中國古代的文書寫作方式,以及古代文化中對真實性和可信度的重視。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6-12歲):老師說我們要做作業,我就寫了白紙黑字的作業。
2. 初中生(13-15歲):我向爸爸保證,我會遵守規定,白紙黑字,絕不違背。
3. 高中生(16-18歲):在面試中,我會提供白紙黑字的實習證明,證明我的能力和經驗。
4. 大學生(19-22歲):我想申請獎學金,我會準備一份白紙黑字的個人陳述,向評審委員會展示我的學術成就和志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