輿議
成語(Idiom):輿議
發音(Pronunciation):yú yì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公眾對某個事件或人物的議論、評價和輿論。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輿議是由兩個詞組成的成語,其中“輿”指公眾,指眾人的聲音和意見,“議”指討論和評判。輿議表示公眾對某個事件或人物的言論、評論和輿論。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輿議常用于描述公眾對某個事件或人物的評價和評論,尤其是在社交媒體和互聯網時代,輿論的傳播速度更快,輿議也更加廣泛。在政治、娛樂、體育等領域,輿論對事件和人物的影響力日益增強,輿議也成為了社會熱點話題的重要組成部分。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成語“輿議”最早出現在南朝宋時期的《宋書·杜預傳》中。當時,杜預被任命為尚書令,他在任職期間積極推行改革,但由于他的政策受到了一些人的批評和攻擊,輿論對他的評價也不一致。這個故事反映了輿論對政治人物的影響力和重要性。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輿議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成語,結構簡單明了。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這位演員因為一次丑聞而飽受輿議。
2. 公司的這次丑聞事件引發了廣泛的輿議。
3. 政府的決策引起了社會各界的熱烈輿議。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記憶來記憶成語“輿議”。可以想象一個人站在高臺上,向下看,下面是一片人群,人們正在議論紛紛,形成了一片聲音,這個場景可以幫助記憶成語的意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了解輿論的傳播方式和影響力,可以通過閱讀新聞、社交媒體和相關書籍來深入了解輿論對社會的影響。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6-12歲):我們班級的輿議是我們班最優秀的學生。
2. 初中生(13-15歲):這個明星因為一次丑聞而飽受輿議。
3. 高中生(16-18歲):政府的決策引起了社會各界的熱烈輿議。
4. 大學生(19-22歲):這個公司的管理層因為一次丑聞事件而備受輿議。
5. 成年人(23歲以上):這個政治家因為一次失言而引發了輿論的熱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