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行
基本解釋
(1).祝酒三次。 漢 揚雄 《法言·修身》:“賓主百拜,而酒三行,不已華乎?”《后漢書·方術(shù)傳上·楊由》:“酒若三行,便宜嚴駕。”《宋史·樂志十三》:“醆斝三行,盛儀斯舉。”
(2).三種德行。《周禮·地官·師氏》:“﹝師氏﹞教三行:一曰孝行,以親父母;二曰友行,以尊賢良,三曰順行,以事師長。”
(1). 春秋 時用戰(zhàn)車作戰(zhàn), 晉文公 五年(公元前632年) 晉國 為抵御狄族,在上、中、下“三軍”之外增設(shè)三支步兵,稱“三行”,即中行、右行、左行。以配合原上、中、下的三軍戰(zhàn)車作戰(zhàn),兩者合稱六軍。《左傳·僖公二十八年》:“ 晉侯 作三行以御 狄 。 荀林父 將中行, 屠擊 將右行, 先蔑 將左行。” 杜預 注:“晉置上、中、下三軍,今復增置三行,以辟天子六軍之名。”
(2).舊指廚夫、油伙及茶房。
英文翻譯
1.triplex row
成語(Idiom):三行(sān háng)
發(fā)音(Pronunciation):sān háng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行為言語得當,不犯錯誤。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三行意為行為、言語三者都得當,沒有任何錯誤。形容一個人的言行舉止合乎禮儀,沒有過失或失誤。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可以用來形容一個人的品德和行為非常好,言談舉止得體,規(guī)矩端正。也可以用來提醒自己和他人要注意言行,避免出現(xiàn)錯誤或過失。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關(guān)于“三行”的起源并沒有具體的故事,它是從《論語·述而》中的一句話演變而來的:“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焙髞砣藗兏鶕?jù)這句話的意思,創(chuàng)造了成語“三行”來形容人的行為言語得當。
成語結(jié)構(gòu)(Structure of the Idiom):三行是一個形容詞短語,由“三”和“行”兩個字組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在工作中總是三行得體,從不冒失行事。
2. 她的言談舉止總是三行有序,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將“三行”與“得體”、“得當”等詞語進行聯(lián)想,以幫助記憶。可以通過多讀、多寫、多使用該成語來加深記憶。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學習其他與言行舉止相關(guān)的成語,如“言行一致”、“言行不一”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他是一個很懂禮貌的孩子,每次都能三行得體地回答老師的問題。
2. 初中生:作為班級的代表,我會盡量三行有序地發(fā)言,為同學們爭取權(quán)益。
3. 高中生:在學校的演講比賽中,她的言談舉止非常得體,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