潰散
成語(Idiom):潰散(kuì sàn)
發音(Pronunciation):kuì sàn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形容軍隊或群眾在戰斗或遭遇災難時,全軍或全體群眾紛紛逃散、崩潰的情況。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潰散是指軍隊或群眾在面對戰斗、災難等困境時,由于士氣低落、紀律松弛等原因,全軍或全體群眾紛紛逃散、崩潰的情況。這種情況常常導致戰斗力的喪失,給戰爭或災難的應對帶來巨大困難。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潰散這個成語常常用來形容集體行動中出現的混亂和無序的情況。它可以用來形容軍隊在戰斗中潰敗、敵軍全線崩潰,也可以用來形容群眾在遇到突發事件時紛紛逃散的場景。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漢書·王莽傳》中有這樣一個故事:王莽篡位后,他派遣馮異去攻打南方,馮異的軍隊在戰斗中潰散了。這個故事成為了“潰散”這個成語的起源。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主要由“潰”和“散”兩個字組成,其中,“潰”表示崩潰、逃散,“散”表示分散、離散。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在戰場上,敵軍潰散的消息傳來,我軍士氣大振。
2. 遇到地震,人們紛紛潰散,導致救援工作困難重重。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記憶來記憶這個成語。例如,可以想象一支軍隊在戰斗中遭遇失敗,士兵們紛紛逃散,形成了潰散的場景。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與潰散相關的成語,如“人心渙散”、“四散奔逃”等,來加深對潰散這個概念的理解。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在地震中,人們潰散到安全的地方去了。
2. 初中生:戰爭中,敵軍潰散,我軍取得了勝利。
3. 高中生:經濟危機時,很多企業紛紛潰散,導致大量失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