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愾
基本解釋
天子的憤怒。語本《左傳·文公四年》:“諸侯敵王所愾而獻其功。” 杜預 注:“敵,猶當也;愾,恨怒也。” 宋 劉攽 《賀平西南夷表》:“實王愾之所不赦,宜天討之所必加。” 清 洪亮吉 《將賦南歸呈畢侍郎六十韻》:“公時調兵粟,旬日敵王愾。”
成語(Idiom):王愾
發音(Pronunciation):wáng kǔ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人的志向抱負高遠,心胸寬廣,不受小節限制。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王愾原為《莊子·外物》中的人名,他是個志向遠大、心胸寬廣的人。成語“王愾”形容一個人的志向抱負高遠,心胸寬廣,不受小節限制,具有胸懷天下、追求偉大目標的精神風貌。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形容人的志向遠大、胸懷寬廣,不計較小節的情況。可以用來表達對別人的贊賞或自我評價。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成語“王愾”源自于《莊子·外物》。莊子曾經用王愾來比喻自己的寬廣胸懷和高遠志向。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主語+動詞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的志向如此王愾,不愧是一位偉大的領袖。
2. 他不計較個人得失,一直秉持著王愾的精神。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王愾”拆解成“王”和“愾”兩個字,將“王”字理解為王者,代表志向遠大、寬廣胸懷,將“愾”字理解為豁達開朗,代表不受小節限制。通過將兩個字的含義聯想起來,有助于記憶成語“王愾”。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其他與志向、胸懷相關的成語,如“志士仁人”、“胸懷萬象”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要做一個王愾,長大后要幫助更多的人。
2. 初中生:他的志向很王愾,一定能夠實現自己的夢想。
3. 高中生:作為學生,我們應該有王愾的心態,不計較小節,追求更高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