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機
基本解釋
[釋義]
(動)看機會,看形勢。
[構成]
動賓式:見|機
[例句]
見機而動。(作謂語)
近義詞
英文翻譯
1.(看機會; 看形勢) as the opportunity arises; as befits the occasion; according to circumstances
詳細解釋
◎ 見機 jiànjī
[according to circumstances;as befits the occasion;as the opportunity arises] 看機會;辨形勢
見機而行
識機微,辨情勢。 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識鑒》:“ 張季鷹 辟 齊王 東曹掾,在 洛 見秋風起,因思 吳中 菰菜羹、鱸魚膾,曰:‘人生貴得適意爾,何能羈宦數千里以要名爵!’遂命駕便歸。俄而 齊王 敗,時人皆謂為見機。” 唐 胡曾 《驌驦》詩:“行行西至一荒陂,因笑 唐公 不見機。”《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九十回:“你是見機的,就附了原船回去。” 郭沫若 《屈原》第二幕:“在預定的節目內的,固然要準備,就是在預定的節目外的,也要有見機的準備。”參見“ 見幾 ”。
成語(Idiom):見機
發音(Pronunciation):jiàn jī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根據具體情況及時采取行動或作出決策。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見機是一個形容詞性成語,意為根據當前情況及時行動。它強調根據具體情況作出明智的判斷和決策,以便達到最好的效果。見機這個成語常用于描述人們對于時機的把握能力,以及能夠靈活應對不同情況的能力。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見機主要用于夸贊一個人在特定情況下能夠及時做出明智的決策或行動。可以用來形容一個人在工作、學習、生活等方面能夠靈活應對,善于抓住機會。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關于見機的起源故事有很多版本,其中一個版本是關于戰國時期的故事。據說,戰國時期有一位軍事家叫孫臏,他善于觀察敵人的行動,并能準確判斷出敵人的意圖。有一次,孫臏在一次戰役中,看到敵人將要發動進攻,他迅速做出了調整防守的決策,最終獲得了勝利。從此以后,人們用“見機”來形容孫臏的智慧和敏銳的觀察力。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見機的成語結構是“動詞 + 名詞”,其中動詞“見”表示觀察、察覺,名詞“機”表示時機、機會。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在商場上的見機能力很強,總能抓住最好的機會。
2. 這個項目的成功,離不開團隊成員們的見機和努力。
3. 我們要學會見機,及時調整自己的計劃和策略。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與“機會”聯想來記憶這個成語。見機可以理解為看到機會,及時抓住機會,從而達到最好的效果。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其他與見機相關的成語,如“機不可失,時不再來”、“見招拆招”等,以豐富對于時機把握的理解和應用能力。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小學生:我要向老師請教問題時,要見機行事。
初中生:在做選擇題時,要根據題目的要求見機作答。
高中生:面對高考,我們要有見機的能力,抓住每一個復習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