巾褠
基本解釋
頭巾和單衣,古代士人盛服。《三國志·吳志·呂岱傳》:“始, 岱 親近 吳郡 徐原 ,慷慨有才志, 岱 知其可成,賜巾褠,與共言論。”《南齊書·王融傳》:“前中原士庶雖淪懾殊俗,至於婚葬之晨,猶巾褠為禮。”《資治通鑒·宋文帝元嘉十五年》:“帝數幸 次宗 學館,令 次宗 以巾褠侍講。” 胡三省 注:“ 江 南人士交際以為盛服,蓋次於朝服。 毛脩之 不肯以巾褠到 殷景仁 之門是也。《蜀註》曰:‘巾謂巾幘,褠謂單衣。’”
成語(Idiom):巾褠
發音(Pronunciation):jīn gōu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形容衣著破舊、不整潔。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巾褠是由兩個詞組成的成語,巾指頭巾,褠指襤褸的衣物。巾褠形容人的衣著破舊、不整潔,通常用來形容窮困、貧窮的狀態。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巾褠這個成語可以用來形容人的衣著破舊不整潔的狀態,也可以用來形容生活條件困苦的人。在日常生活中,可以用來形容某人的衣著破爛不堪,也可以用來形容某個地方的環境臟亂差。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巾褠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左傳·昭公十年》中。相傳,春秋時期,齊國有一位叫巾褠的人,他的衣著破舊不整潔,生活條件極為貧困。因此,巾褠成為了形容衣著破舊、不整潔的代名詞。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巾褠是一個形容詞短語,由兩個漢字組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一身巾褠的衣服,看起來像個乞丐。
2. 這個地方環境太差了,到處都是巾褠之輩。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與巾褠相類似的詞語或形象進行聯想來記憶。例如,可以想象一個人頭上戴著破舊的頭巾,身上穿著襤褸的衣物,這樣就能很容易地聯想到巾褠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與巾褠相關的成語,比如巾幗不讓須眉、衣錦還鄉等。這些成語都與衣著和貧窮有關,通過學習這些成語,可以擴展對于巾褠的理解。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他的衣服又破又臟,穿得像個巾褠一樣。
2. 初中生:他家境貧困,一身巾褠的衣服都是從別人那里撿來的。
3. 高中生:這個城市的貧民窟里住滿了巾褠之輩,生活條件十分艱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