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素
基本解釋
(1).布衣素服。布指質地,素指顏色,形容衣著儉樸。《宋書·禮志二》:“皇后終除之日,不宜還著重服,直當釋除布素而已。”《宋史·道學傳四·李燔》:“被服布素,雖貴不易。”
(2).指卑微的地位或身分。《北史·隋房陵王勇傳》:“帝曰:‘此兒不堪承嗣久矣。皇后恒勸我廢,我以布素時生,復長子,望其漸改,隱忍至今。’” 宋 范仲淹 《蔡公墓志銘》:“某自布素從公之游,見公出處語默,無一不善。”
(3).借指平民。 清 王晫 《今世說·德行》:“自公卿以逮布素,皆歡然誠信相接,如坐人春風中。”
成語(Idiom):布素
發(fā)音(Pronunciation):bù sù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人的思想、言行純樸、樸素無華。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布素一詞源于佛教,原意為佛教徒的修行中,不追求華麗和繁雜的外表,而是注重內心的純凈和樸素。后來,這個詞語被引申為形容人的思想、言行純樸、樸素無華。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夸贊人的品德純樸、不虛偽、不張揚,也可用于形容事物簡單、樸實無華。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關于布素的具體故事起源尚無確切的記載,但與佛教修行和佛教思想密切相關。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由“布”和“素”兩個字組成,形容人的思想、言行純樸、樸素無華。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的為人一向布素,深受大家的喜愛。
2. 這個小村莊的生活節(jié)奏很慢,人們過著布素的生活。
3. 她的穿著打扮很布素,不喜歡花哨的衣服。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聯(lián)想“布”字代表樸素的布料,而“素”字則代表純凈無華的素食,從而形象地記憶這個成語的意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相關的成語,如“素昧平生”、“素未謀面”等,拓寬對于樸素、純凈等概念的理解。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喜歡和布素的同學一起玩,他們不會欺負我。
2. 初中生:我希望能過一種布素的生活,不被物質所迷惑。
3. 高中生:她的寫作風格很布素,沒有華麗的辭藻,但卻很打動人心。
4. 大學生:大家都很喜歡他,因為他的為人布素,從不拿自己當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