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蔿于
基本解釋
(1).歌曲名。為 唐 人 元德秀 所作。《新唐書·卓行傳·元德秀》:“ 德秀 惟樂工數十人,聯袂而歌《于蔿于》。《于蔿于》, 德秀 所為歌也。” 唐 權德輿 《醉后戲贈蘇九翛》詩:“勸君莫問 長安 路,且讀 魯山 《于蔿于》。”
(2).泛指歌曲。 宋 蘇軾 《次韻王郎見慶生日并寄茶》:“《折揚》新曲萬人趨,獨和先生《于蔿于》。”
成語(Idiom):于蔿于(yú wěi yú)
發音(Pronunciation):yú wěi yú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言語或文章的內容豐富多樣,充滿智慧和哲理。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于蔿于出自《孟子·盡心下》:“子曰:‘于蔿于中有說乎?夫子之道四,曰:必也正名乎!曰:有一種能言,其余不足道也。’”這句話意思是說,孟子問孔子:“你認為在說話的內容中,有沒有什么值得稱道的?”孔子回答說:“我的道理有四條,第一條是必須正名。”正名是指用準確的詞語表達自己的意思,不含糊不模糊。孔子認為,只有能夠準確表達自己思想的人,才能算得上是有真才實學的人,其他人都是不值得一提的。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用于形容言辭或文章的內容豐富多樣,充滿智慧和哲理。可以用來贊美談吐高尚、思想深邃的人,也可以用來指評價一篇文章的內涵豐富。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成語“于蔿于”出自《孟子》,是孟子與孔子的對話中的一段。孟子問孔子在他的道理中是否有什么值得稱道的,孔子回答了“必也正名”的道理。這段對話中,孔子強調了準確表達自己思想的重要性,因此“于蔿于”成為了形容言辭或文章內容豐富多樣的成語。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主要由兩個相同的“于”字和一個“蔿”字組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的演講內容于蔿于,給我們帶來了很多啟發。
2. 這篇文章寫得非常于蔿于,思想深邃,值得一讀。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記憶,將“于蔿于”與豐富多樣的花草樹木聯系在一起。想象一片花園中,各種各樣的花草樹木豐富多樣,這樣就能夠記住“于蔿于”表示內容豐富多樣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孟子和孔子的思想,了解他們對于人生、道德和政治的見解,以及他們對于語言和文學的重視。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幼兒園學生:老師的故事講得真好,每次都能聽到她的故事于蔿于。
2. 小學生:我喜歡讀那些于蔿于的童話故事,里面有很多智慧。
3. 初中生:這篇作文寫得非常于蔿于,思想深刻,給人很大的啟發。
4. 高中生:這本小說的情節于蔿于,作者通過細膩的描寫展現了深刻的人物形象。
5. 大學生:這位教授的演講內容于蔿于,讓我對這個問題有了更深入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