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見
基本解釋
親眼看到。 漢 王充 《論衡·說日》:“ 魯 史目見,不空言者也,云與雨俱,雨集于地。” 唐 韓愈 《故太學博士李君墓志銘》:“在文書所記及耳聞相傳者不説,今直取目見、親與之游而以藥敗者七六公以為世誡。” 宋 蘇軾 《蘇州姚氏三瑞堂》詩:“ 楓橋 、 三瑞 皆目見,天意宛在 虞鰥 后。”《二刻拍案驚奇》卷十四:“﹝ 向士肅 ﹞后來常對親友們説此目見之事,以為笑話。”
英文翻譯
1.see for oneself
成語(Idiom):目見
發音(Pronunciation):mù jiàn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親眼看見,親自經歷。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目見指的是親眼看見、親自經歷。它強調親身經歷和親自目睹的重要性,表示親自目睹事物或親自經歷某種情況的意思。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該成語常用于描述親身經歷或親自目睹某種情況的經歷,表達親身經驗和見證的重要性。可以用于各種場合,例如講述自己親身經歷的故事、分享親自目睹的事物等。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目見這個成語出自《莊子·天運篇》:“犬之目見,日出而作;人之目見,天下之大亂而不動。”意思是說,狗看到太陽升起就開始活動,而人看到天下大亂卻不動,說明人的眼睛所見到的事物并不一定能引起人的行動。從這個故事中引申出了“目見”的成語。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主要由“目”和“見”兩個字組成,形象地表示親自目睹的意思。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我親眼目見了那場壯觀的煙花表演。
2. 他親自目見了這個項目的艱辛與困難。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將“目見”與“親眼看見”和“親自經歷”聯系起來進行記憶。此外,可以嘗試將該成語與一個具體的場景或故事聯系起來,以便更好地記憶和理解其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其他與親身經歷和目睹相關的成語,如“耳聞目睹”、“親歷親為”等,以豐富自己的成語知識。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目見了一只小鳥在樹上唱歌。
2. 初中生:我目見了一場震撼人心的音樂會。
3. 高中生:我目見了人們團結一心抗擊疫情的場景。
4. 大學生:我目見了社會的不公平現象,決心要為公正與正義而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