儽儽
成語(Idiom):儽儽
發音(Pronunciation):lèi lèi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形容人或物懶散、不活潑、不靈活。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儽儽一詞源自古代漢語,最早出現在《莊子·外物》一篇中。它用來形容人或物的狀態,意味著懶散、不活潑、不靈活。這個成語的本義是指碧玉等寶石因為長時間不被人佩戴而失去光澤和靈氣。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儽儽一詞常用于形容人或物的狀態,特別是指某人的精神狀態不佳,活力不足,懶散無為。它可以用來形容一個人的行為、態度或工作狀態,也可以用來形容物體的狀態,如一幅畫的顏色黯淡、一本書的文字枯燥乏味等。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儽儽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莊子·外物》一篇中,莊子是古代中國著名的思想家和哲學家。故事中,莊子說他有一塊碧玉,但長時間不被人佩戴,失去了光澤和靈氣。他用這塊碧玉來比喻人的精神狀態,形容一個人懶散、不活潑、不靈活的樣子,從而衍生出了成語儽儽。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儽儽是一個疊字詞,由兩個相同的字組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整天無所事事,一副儽儽的樣子。
2. 這幅畫的顏色已經變得儽儽無光了。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與碧玉失去光澤和靈氣的形象聯系起來,來記憶儽儽這個成語的含義。想象一個人長時間不活動,變得懶散無為,就像失去了光澤和靈氣的碧玉一樣。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學習成語儽儽的同時,可以進一步了解其他形容人或物狀態的成語,如懶散無為的“兒女成行”、行動遲緩的“步履維艱”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他上課總是打瞌睡,一副儽儽的樣子。
2. 初中生:他做作業總是拖拖拉拉,一點也不積極,真是儽儽的。
3. 高中生:這個學生學習態度不端正,不僅不認真聽講,還總是敷衍了事,真是儽儽的。
4. 大學生:他整天宅在宿舍里,不愿意參加任何活動,一副儽儽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