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信
成語(Idiom):寄人籬下
發音(Pronunciation):jì rén lí xià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寄居在別人家中,受人照顧。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寄人籬下是指寄居在別人家中,依賴別人的照顧和庇護。這個成語比喻在他人的支持下生活,沒有自主權和獨立性。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形容某人依賴他人的幫助,無法自立的情況。也可用于批評某人過分依賴他人,缺乏獨立思考和行動能力。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左傳·僖公二十三年》記載了一個故事。故事中,魯國的公子重耳被流放到齊國,寄居在齊國的衛氏家中。重耳在衛氏家中受到了熱情的款待和照顧,但他始終心懷歸國的夢想,不愿長久寄人籬下。后來,重耳終于脫離了寄人籬下的狀態,重新回到了魯國,并成為了魯國的君主。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寄人籬下的結構是“動詞+名詞+名詞”。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一直寄人籬下,沒有自己的事業。
2. 這個年輕人不愿意寄人籬下,一直努力奮斗,最終實現了自己的夢想。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與寄人籬下故事中的魯國公子重耳聯系起來,聯想到依賴他人照顧的情景,幫助記憶這個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其他與依賴、自立相關的成語,如“仰人鼻息”、“仰人眉睫”等,以豐富對這一主題的理解。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小學生:我在外地上學,每天都寄人籬下,無法和爸爸媽媽一起吃飯。
初中生:他不愿意再寄人籬下,努力學習,爭取早日獨立。
高中生:大學生活讓我不再寄人籬下,我要自己承擔起責任,努力實現自己的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