輯佚
成語(Idiom):輯佚(jí yì)
發音(Pronunciation):jí yì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整理珍貴的古籍或文獻,使其不再散失。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輯佚指將散失的古籍或文獻收集起來整理歸納,使其不再散失。這個成語強調了保護和傳承歷史文化的重要性。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這個成語常用于描述整理、保護和傳承文化遺產的工作。也可以用來形容整理、歸納信息或資料的行為。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據說這個成語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南朝梁代的文學家謝靈運。當時,他曾經整理了一本古籍,名為《佚存》。這本書收集了許多散失的文獻,因此人們稱謝靈運為“輯佚之人”,后來就演變成了現在的成語。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輯佚是由兩個漢字組成的四字成語,結構簡潔明了。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花了數年時間輯佚了一批珍貴的古籍。
2. 這個研究團隊致力于輯佚散失的歷史文獻。
3. 學者們的努力使得那些原本散失的文獻得以輯佚,重新呈現在人們面前。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記憶來記住這個成語。可以想象自己是一個文化保護者,將散落的古籍收集起來,整理歸納,避免它們再次散失。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如果對中國古代文化和歷史感興趣,可以進一步了解中國古籍的保護和整理工作,以及相關的歷史事件和人物。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6-12歲):老師告訴我們要珍惜書籍,不要隨意撕毀,要像謝靈運一樣,保護好它們,不讓它們散失,就像輯佚一樣。
2. 初中生(12-15歲):我們班組織了一次圖書館志愿者活動,我負責整理書架上的書籍,幫助圖書管理員輯佚圖書館的資源。
3. 高中生(15-18歲):我對古代文化很感興趣,計劃利用暑假的時間去圖書館找一些散失的古籍,然后進行輯佚,為保護歷史文化做一份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