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Idiom):杜口絕言
發音(Pronunciation):dù kǒu jué yán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杜口絕言意為不說話,保持沉默。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杜,封閉、關閉;口,嘴巴;絕,斷絕、停止;言,說話。杜口絕言形容一個人在某種情況下選擇保持沉默,不發表意見或評論。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在一些敏感的話題、爭議性較大的討論中,或者是在某些需要保守秘密的情況下,人們可以使用這個成語來形容自己選擇保持沉默的態度。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戰國策·齊策四》中的一篇故事中。故事講述了齊國的大夫范蠡因為齊國國君的不公正待遇而決定離開朝廷,他在離開前對國君說:“范蠡不敢有所言。”范蠡的這句話意味著他選擇保持沉默,不再對國君發表意見。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杜口絕言的結構是“杜 + 口 + 絕 + 言”。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在面對老師的質問時,小明杜口絕言,不敢回答。
2. 他對這個問題的態度很明確,但他選擇杜口絕言,不想多說。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記憶來記憶這個成語。可以想象一個人用手捂住自己的嘴巴,表示選擇保持沉默,不說話。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學習其他類似的成語,如閉口無言、緘口不語等,來擴展對保持沉默的表達方式的理解。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面對老師的批評,小明選擇了杜口絕言,不敢辯解。
2. 初中生:在班級討論時,有些同學選擇了杜口絕言,不表達自己的觀點。
3. 高中生:面對家長的責問,她選擇了杜口絕言,不愿多說。
4. 大學生:在面試時,他遇到了一個棘手的問題,他選擇了杜口絕言,不敢隨便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