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Idiom):遺魂亡魄
發音(Pronunciation):yí hún wáng pò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形容極度悲傷、痛苦或絕望的狀態。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指人死后的魂魄離開了肉體,無處安放,形容人在極度痛苦、悲傷或絕望中,精神失常。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形容極度的痛苦、悲傷、絕望的情緒或狀態,通常用于文學作品或口語中。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遺魂亡魄一詞最早出現在《史記·韓非子列傳》中。據傳,韓非子是中國戰國時期的著名思想家和政治家,他的父親去世后,韓非子為了紀念他,每年都去掃墓。一年,他因為政治原因被迫離開了家鄉,無法回去掃墓。他非常痛苦和悲傷,感覺自己的父親的遺魂無處安放,如同亡魄一般。因此,他用“遺魂亡魄”來形容自己的心情。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遺魂亡魄是由兩個詞語組成,遺魂和亡魄,形容詞+名詞的結構。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失去了親人后,整個人都變得遺魂亡魄,再也找不到生活的意義了。
2. 在戰爭中,許多人失去了親人,他們的心靈都變得遺魂亡魄。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遺魂亡魄想象成一個人的靈魂離開了肉體后,迷失在黑暗中,無法找到歸宿的狀態。可以通過與死亡、痛苦、悲傷等相關的形象聯想來記憶。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了解更多與死亡、痛苦、悲傷等相關的成語,如“傷心欲絕”、“一蹶不振”等,可以進一步拓展對這些情感狀態的理解。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聽到爺爺去世的消息,他感到遺魂亡魄,整天都很傷心。
2. 初中生:考試前一天才開始復習,感覺自己的學習狀態遺魂亡魄,一點也沒有信心。
3. 高中生:面對高考的巨大壓力,她感到遺魂亡魄,不知道自己能否取得好成績。
4. 大學生:失戀后,他整個人都變得遺魂亡魄,無法集中精力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