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使
成語(Idiom):散使(sàn shǐ)
發音(Pronunciation):sàn shǐ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各自散開去執行任務或使命。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散使是由“散”和“使”兩個詞組成的成語。散使的基本含義是指各自散開去執行任務或使命。在古代,官府派遣使者出使外地或派遣官員到各地巡視,常常會使用散使這個詞語來表示各自散開去執行各自的任務。在現代漢語中,散使也可以用來形容團隊或群體中的成員各自分散去完成各自的工作。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散使這個成語可以用來描述團隊或群體中的成員各自分散去完成各自的工作。它可以用在工作場景中,形容團隊成員各自承擔不同的任務,各自分散去完成任務。也可以用在學習場景中,形容學生們各自分散去做不同的學習任務。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散使這個成語最早出自《左傳·襄公七年》。當時,晉國派遣使者出使齊國,齊國的國君齊桓公對于晉國的使者非常禮遇,他派出了自己的家臣將飲食等物品送到使者的住處。使者回到晉國后,對于齊桓公的禮遇非常感激,他向晉國的君主贊揚了齊桓公的慷慨大度,并說:“君之散使,齊公之饋,不可勝言也。”意思是說齊桓公對于晉國的使者非常慷慨,送給他們的禮物非常豐厚,無法用言語來表達。從此以后,人們就用“散使”來形容各自分散去執行任務的情景。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散使是一個動賓結構的成語,由動詞“散”和動詞“使”組成。其中,“散”是動詞,表示分散、散開的意思;“使”是動詞,表示派遣、使命的意思。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團隊成員各自散使,分頭去完成各自的任務。
2. 學生們在老師的指導下,散使到圖書館、實驗室等地進行自主學習。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記憶的方法來記憶散使這個成語。可以想象一個團隊或群體中的成員,他們各自散開去執行各自的任務,就像是一群小鳥飛散了一樣。這樣的場景可以幫助記憶散使這個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其他與團隊合作、分工合作相關的成語,如“合力”、“群策群力”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們在小組里散使,每個人負責一個任務。
2. 初中生:老師讓我們散使到圖書館去查找資料。
3. 高中生:學校組織我們散使到社區去開展志愿者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