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議
成語(Idiom):審時度勢(shěn shí duó shì)
發音(Pronunciation):shěn shí duó shì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根據時勢和形勢的變化,審慎地判斷和決策。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審時度勢是由“審”、“時”、“度”和“勢”四個字組成的成語。其中,“審”指審查、審視;“時”指時機、時態;“度”指衡量、判斷;“勢”指形勢、態勢。這個成語的意思是在面對復雜的局勢或問題時,要仔細觀察、深入分析,以適應并應對變化。它強調了在決策和行動之前,需要全面了解和評估當前的情況和趨勢。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審時度勢常用于描述在政治、經濟、社會等領域中,決策者或領導者需要根據形勢的變化來進行判斷和決策的情景。這個成語可以用于提醒人們在面對復雜的情況時要謹慎思考,不盲目行動。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據傳,這個成語最早出自《孟子·公孫丑上》。公孫丑是孟子的學生,他曾問孟子如何治理國家。孟子回答說:“審時度勢者,不立于害人之地。”意思是治理國家的人要懂得觀察時勢,判斷形勢,不要站在傷害人民的立場上。后來,這個成語被廣泛引用,成為一個重要的格言。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這個成語由四個漢字組成,按照順序排列。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在制定公司發展戰略時,我們必須審時度勢,以適應市場的變化。
2. 作為一名領導者,你需要審時度勢,做出正確的決策。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以下方法記憶這個成語:
1. 將成語分解為四個字,分別記憶每個字的意思和發音。
2. 創造記憶聯想,例如,“審”可以聯想到審查、審視;“時”可以聯想到時機、時態;“度”可以聯想到衡量、判斷;“勢”可以聯想到形勢、態勢。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
1. 深入了解中國歷史和文化,了解不同時期的政治、經濟和社會背景,以更好地理解和運用審時度勢這個成語。
2. 學習其他相關的成語,如“見機行事”、“審慎小心”等,以豐富自己的詞匯和表達能力。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6-12歲):老師告訴我們要審時度勢,不要在考試前才開始復習。
2. 中學生(13-18歲):我們在班級的討論中,經常會審時度勢,為學校的發展提供建議。
3. 大學生(19-22歲):在找工作時,我們需要審時度勢,選擇適合自己的行業和職位。
4. 成年人(23歲及以上):做生意要善于審時度勢,抓住市場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