枯刻
成語(Idiom):枯刻(kū kè)
發(fā)音(Pronunciation):kū kè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形容文章或書法作品干癟、乏味,缺乏生氣和靈性。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枯刻一詞源自《韓非子·外儲說左上》:“夫水枯而石枯,水枯而竹枯,水枯而木枯,水枯而人枯,皆有枯極,然后有養(yǎng)枯者。”意思是水干枯了,石頭干枯了,竹子干枯了,木頭干枯了,人也干枯了,都是有一個干枯的極點,然后才有滋潤干枯的事物。后來,人們用“枯刻”來形容文章或書法作品干癟、乏味,缺乏生氣和靈性。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評價文章或書法作品,表示其內(nèi)容貧乏、乏味,欠缺生氣和靈性。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相傳,古代有一位書法家名叫顧愷之。他的書法作品都非常生動有力,筆力雄健,給人以強烈的視覺沖擊。有一天,有人拿來一幅書法作品讓他評價,顧愷之看了之后,卻覺得這幅作品干癟乏味,缺乏生氣和靈性。于是,他用“枯刻”這個詞來形容這幅作品。從此,枯刻成為了形容干癟乏味的書法作品的詞語。
成語結(jié)構(gòu)(Structure of the Idiom):形容詞+形容詞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這篇文章枯刻無味,讀起來毫無興趣。
2. 他的書法作品枯刻乏味,一點都不生動。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聯(lián)想枯燥的木頭和干癟的石頭,形象地幫助記憶這個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學習其他與書法、文章相關(guān)的成語,如“墨守成規(guī)”、“字斟句酌”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這本書的故事太枯刻了,我都不想看了。
2. 初中生:老師的課文講解太枯刻了,我都快睡著了。
3. 高中生:這篇論文的論點枯刻乏味,沒有新意。
4. 大學生:這部電影的劇情枯刻無聊,沒有懸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