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公啟
基本解釋
同“山公啟事”。啟,亦寫作“啟”。 南朝 陳 徐陵 《東陽雙林寺傅大士碑》:“言辭謹敬,多乖 釋迦 之書;文牒卑恭,翻豫 山公 之啟。” 唐 張九齡 《故徐州刺史贈吏部侍郎蘇公挽詞》之二:“本謂 山公 啟,而今歿始揚。” 宋 黃庭堅 《踏莎行·臨水夭桃》詞:“明日重來,落花如綺,芭蕉漸展 山公 啟。”
成語(Idiom):山公啟
發音(Pronunciation):shān gōng qǐ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自命清高、自以為是的人。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山公啟這個成語中的“山公”指山上的官吏,是指那些雖然沒有實際權力,卻自以為是、自命清高的人。這個成語形容那些自負、自大、傲慢的人,他們常常不顧別人的感受,自以為是地表現出自己的高高在上。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形容那些自負、自大、傲慢的人,也可以用于諷刺那些不顧別人感受、自以為是的人。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山公啟這個成語的故事源于中國古代的一個傳說。相傳,在古代有一個山上的官吏,他雖然沒有實際的權力,但是卻自以為是、自命清高,總是把自己當成是最高的存在。有一次,他在山上遇到了一位過路的官員,對方禮貌地向他打招呼,但山公啟卻不屑一顧,以為對方是來向他請教問題的。結果,他錯過了一個機會,也因此被人諷刺為“山公啟”,成為了一個貶義詞語。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這個成語由“山公”和“啟”兩個字組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總是自以為是,真是個山公啟。
2. 別跟他爭辯了,他就是個山公啟,不會聽別人的意見的。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將“山公”與“啟”兩個字進行聯想來記憶這個成語。可以想象一個自命清高、自以為是的人(山公),站在高處對著眾人指手畫腳,表現出他高高在上的姿態(啟)。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了解中國古代的官員制度,以及古代社會中的等級觀念和禮儀制度,來更好地理解這個成語的含義和背后的文化內涵。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小學生:他總是不聽別人的意見,真是個山公啟。
初中生:那個同學自以為是,從來不聽別人的建議,真是個山公啟。
高中生:他的態度總是傲慢自大,真是個山公啟。
大學生:他總是自命清高,對別人的意見置之不理,真是個山公啟。
成年人:那個同事總是自以為是,不顧別人的感受,真是個山公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