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驗
基本解釋
目擊;親眼驗證。 唐 李綽 《尚書故實》:“盛膏小銀合子, 韓氏 收得后猶在, 融 即相國親密,目驗其事,因附于此。” 清 王韜 《甕牖馀談·猶太古歷說》:“古時 猶太 人定年月以太陽為準,於歷法疏而於目驗密,常居山候月,以初見月為月第一日。” 王闿運 《<論語訓>序》:“ 曾子 全身而曰啟予手足,豈欲小子目驗乃后不誣?” 郭沫若 《創造十年》五:“我渴望著看海中日出的光景,忍著眩暈,跑上甲板,好容易把那光景目驗了一下,但幾乎把自己的肝臟都吐了出來。”
成語(Idiom):目驗(mù yàn)
發音(Pronunciation):mù yàn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目睹并親自驗證。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目驗是指親眼目睹并親自驗證某件事情的真實性或準確性。它強調通過親身經歷來確認某個事實,而不僅僅是聽說或聽信他人的說法。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目驗常用于強調個人親身經歷的重要性,以及對某個情況或問題進行深入了解和驗證的必要性。它可以用來形容一個人通過親自經歷和驗證,得出了準確的結論。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漢書·鄭當時傳》中有一則故事,講述了鄭當時任職河南尹時的一次經歷。當時,鄭當時聽到有關河南地方官員貪污的傳聞后,他決定親自前往河南進行調查。經過一段時間的目睹和親自驗證,鄭當時最終確認了這些傳聞的真實性,并采取了相應的行動。這個故事成為了“目驗”這個成語的起源。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目驗是一個動賓短語,由“目”和“驗”兩個字組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不是聽說的,而是親自目驗過的。
2. 我們需要親自目驗這個問題,不能只憑聽說。
3. 他通過目驗得出了正確的結論。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目驗”這個成語與“親眼所見,親自驗證”這個意思聯系起來進行記憶。可以想象自己親眼目睹某個事情,并親自進行驗證的場景,以幫助記憶。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與“目驗”相關的成語,如“親眼目睹”、“親自驗證”等。此外,還可以了解一些類似含義的成語,如“身臨其境”、“耳聞目睹”等,以擴大詞匯量和理解能力。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7-12歲):我親自目驗了這個實驗,結果證明了我的猜想。
2. 初中生(13-15歲):老師讓我們親自目驗這個化學實驗,以便更好地理解化學原理。
3. 高中生(16-18歲):我決定親自目驗這個研究課題,以驗證我的假設是否正確。
4. 大學生(19-22歲):我在實習期間親眼目驗了公司的運作流程,對行業有了更深入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