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民
成語(Idiom):省民
發音(Pronunciation):shěng mín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節約民力、減輕人民負擔。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省民這個成語由“省”和“民”兩個字組成。其中,“省”表示節約、減少,“民”表示人民。省民的含義是指節約使用人力資源,減輕人民的負擔。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描述政府或個人在管理和運用資源方面的行為。也可以用來表達對社會公平和公正的追求。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左傳·襄公二十三年》中記載了一個故事。公元前607年,齊國發生了一場大旱災,百姓生活困苦。當時的齊國宰相管仲面對百姓的困境,決定采取措施減輕人民的負擔。他取消了一些不必要的稅收和徭役,減輕了人民的負擔,幫助他們渡過了難關。從此,人們用“省民”來形容減輕人民負擔的行為。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動詞+名詞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政府應該加大對教育和醫療的投入,以便更好地省民。
2. 這個企業通過改進生產工藝,成功地實現了省民增效。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省民”理解為“節約人力資源,減輕人民負擔”的意思。可以想象一個官員在為人民節約資源、減輕負擔的形象。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與“省民”相關的成語,如“節衣縮食”、“勤儉持家”等,以豐富對節約資源、減輕負擔的理解。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們應該珍惜水資源,少用水,做到省民。
2. 初中生:政府應該加大對農村教育的投入,以便更好地省民。
3. 高中生:企業應該提高生產效率,降低成本,實現省民增效。
4. 大學生:作為未來的社會精英,我們要學會合理利用資源,為社會省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