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聽
基本解釋
(1).一一傾聽。《韓非子·八經》:“下君盡己之能,中君盡人之力,上君盡人之智。是以事至而結智,一聽而公會。” 陳奇猷 集釋:“《內儲説上篇》‘一聽’節: 齊湣王 聽竽,好一一聽之。是一聽,即一一聽之。一一聽之者,謂分離各言事者而聽其各別之言,蓋不使臣下互知所言也。”
(2).初聽。 南朝 齊 謝朓 《冬緒羈懷》詩:“一聽春鶯喧,再視秋鴻沒。” 宋 蘇軾 《南堂》詩之三:“一聽南堂新瓦響,似聞東塢小荷香。”
(3).完全聽憑。《舊五代史·梁書·末帝紀下》:“如愿出家受戒者,皆須赴闕比試藝業施行,愿歸俗者一聽自便。” 梁啟超 《為國會期限問題敬告國人》:“無國會而一聽現政府之實行姿虐,不負責任,則有死無生,其勢已洞若觀火。” 魯迅 《書信集·致黎烈文》:“今姑且寄奉,可用與否,一聽酌定。”
(4).指完全聽信。《三國演義》第四四回:“今 曹操 驅眾南侵,和與戰二策,主公不能決,一聽於將軍。”
成語(Idiom):一聽(yī tīng)
發音(Pronunciation):yī tīng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一聽到某種聲音或消息,就能立刻明白其意思或內涵。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成語“一聽”源自于古代的故事,意為一聽到聲音便能夠立刻明白其中的含義。這個成語形象地描述了人們對于某種聲音或消息的敏感度和理解能力。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可以用于形容一個人對于某種聲音或消息的敏感度高,能夠迅速理解其內涵。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成語“一聽”的故事起源于《莊子·秋水》篇。故事中有一位名叫莊周的哲學家,他在河邊聽到有人正在聊天,但是他只聽到了一句話就能夠明白整個對話的意思。這個故事表達了莊子的智慧和理解能力。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主要由“一”和“聽”兩個字組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對音樂非常敏感,一聽到音樂就能夠立刻感受到其中的情感。
2. 她是一位資深的新聞記者,一聽到重要的消息就能夠立刻理解其內涵。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將“一聽”與故事中的莊子聯系起來,想象莊子在河邊聽到聲音后立刻理解其意思的情景,來幫助記憶這個成語的含義和用法。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通過學習其他與聽覺和理解能力相關的成語,如“耳聰目明”、“洗耳恭聽”等,來進一步擴展對于這一主題的理解。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一聽到媽媽的聲音就知道她回家了。
2. 初中生:老師一聽到我們的借口就知道我們在逃避責任。
3. 高中生:他是一位聰明的學生,一聽到問題就能夠迅速找到解決方法。
4. 大學生:一聽到朋友的聲音,我就知道他現在的心情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