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鑒
基本解釋
(1).世人的鑒戒。 三國 魏 陳琳 《為袁紹檄豫州》:“祖宗焚滅,污辱至今,永為世鑒。”
(2).猶世鏡。 廖仲愷 《壬戌六月禁錮中聞變有感》詩:“心塵已浄何須麈,世鑒無明枉事磨。”
成語(Idiom):世鑒(shì jiàn)
發音(Pronunciation):shì jiàn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作為世界的鏡子,反映出歷史的真實和人類社會的變遷。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世鑒是由“世”和“鑒”兩個字組成的成語。其中,“世”意為世界、社會;“鑒”意為鏡子、反射。整個成語的意思是,人類社會就像一面鏡子,通過它可以看到歷史的真實和人類社會的變遷。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通常用于形容某個事物或現象具有代表性,可以作為反思和借鑒的對象。也可以用來表達觀察世界、認識歷史的重要性。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史記·項羽本紀》中有一句話:“項羽乃大醉,醉臥沙場,群臣侍立,唯韓信立于階下,項羽醒而見之,援酒為信飲,曰:‘世鑒也。’”這句話意味著韓信是項羽的鏡子,能夠讓項羽看清自己的局限和錯誤。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主體為“世鑒”,沒有特殊的語法結構。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這部紀錄片是對歷史的世鑒,讓人們更好地了解過去的社會變遷。
2. 這個國家的發展經驗可以作為其他國家的世鑒,幫助他們更快地取得成功。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
可以將“世鑒”想象成一面巨大的鏡子,反射出歷史的真相和人類社會的變遷。可以通過與“世界的鏡子”相關聯來記憶。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
1. 可以學習和了解其他與歷史、社會變遷相關的成語,如“鏡花水月”、“歷歷在目”等。
2. 可以閱讀歷史書籍,了解不同時期的社會變遷和人類歷史的發展。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6-12歲):這本書是一部很好的世鑒,可以幫助我們了解古代的歷史。
2. 初中生(12-15歲):這部電影通過展現歷史事件,給我們提供了一個有趣的世鑒。
3. 高中生(15-18歲):這個國家的崛起是其他國家的世鑒,我們應該借鑒他們的經驗。
4. 大學生及以上:這個項目的成功經驗可以作為其他項目的世鑒,幫助他們更好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