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塞
基本解釋
文思。指才智與道德。《后漢書·第五倫傳》“體晏晏之姿” 唐 李賢 注:“《尚書考靈耀》曰:‘ 堯 文塞晏晏。’” 清 王念孫 《讀書雜志·漢隸拾遺》“《衛尉卿衡方碑》”:“‘少以文塞,長以欽明。’案,《古文尚書·堯典》‘欽明文思安安’,今文‘思’作‘塞’。”
成語(Idiom):文塞(wén sāi)
發音(Pronunciation):wén sāi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文章或言辭過于繁瑣,闡述過多,使人難以理解或接受。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文塞是一個形容詞性成語,由“文”和“塞”兩個字組成。文指文章或言辭,塞指堵塞。文塞的含義是指文章或言辭過于冗長繁瑣,闡述過多,使人難以理解或接受。這個成語常用來形容文章或言辭過多、冗長,使讀者或聽者感到困惑或不耐煩。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文塞一詞常用于批評或評論文章、演講或講座等語言表達過于啰嗦冗長的情況。可以用來形容一些長篇大論的文章、演講或講座,也可以用來批評一些言辭繁復、思路混亂的表達方式。在寫作或演講時,需要注意避免文塞現象的出現,以保持內容的簡明扼要,易于理解和接受。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文塞一詞最早出現在《莊子·外物》一章中:“以文塞其口,以辯塞其耳,以雜塞其心。”這句話意味著通過過多的文字和辯論來堵塞人的口、耳和心靈。后來,文塞逐漸演變成成語,用來形容文章或言辭過于繁瑣,闡述過多,使人難以理解或接受的情況。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文塞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形容詞性成語,沒有固定的結構,可以直接使用。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的演講太文塞了,讓人聽得云里霧里。
2. 這篇文章寫得太文塞,讀起來讓人頭疼。
3. 我們在寫作時要避免文塞,要言之有物、簡明扼要。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記憶的方式來記憶“文塞”這個成語。可以想象一本書中塞滿了文字,或者一張紙上寫滿了密密麻麻的字,這樣可以幫助記住文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其他與文章和言辭有關的成語,如“文不加點”、“文過飾非”等,以加深對這些相關成語的理解和運用能力。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老師在講解的時候,別說得太文塞,我們聽不懂。
2. 初中生:這篇作文寫得太文塞了,我讀了一遍還是沒理解作者的意思。
3. 高中生:老師的講課方式有點文塞,我們希望能夠更簡潔明了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