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門
基本解釋
(1).謂君子循行的禮儀之道。語本《孟子·萬章下》:“夫義,路也;禮,門也。惟君子能由是路,出入是門也。” 明 楊柔勝 《玉環記·富童譖非》:“你與他夫婦之情,當勸他由行義路,出入禮門,莫作無益,休為嬉戲。”
(2).指孝友的門族。 魯迅 《華蓋集·補白》:“又有許多好看的古典:五世同堂呀,禮門呀,義宗呀。”
成語(Idiom):禮門(lǐ mén)
發音(Pronunciation):lǐ mén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禮貌待人、有禮儀的門道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禮門是指待人接物時應該遵循的禮儀和規矩。它強調了人們在與他人交往時應該保持禮貌、尊重和謙遜,不得失禮。禮門也可以指代一種行為準則,即以禮待人,以禮相待。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禮門可以用來形容一個人待人接物有禮貌、有分寸。在社交場合、商務交往、家庭聚會等各種場景中,我們都應該遵循禮門,以禮待人。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論語·述而》中有一則關于孔子的故事,他曾經說過:“君子不器。”這句話的意思是指一個真正的君子不會成為一個容器,而是一個有深度和內涵的人。這句話后來演變成了“君子不器,器皿不君子”的成語,意思是說一個真正的君子不會成為一個容器,而是一個有深度和內涵的人。后來,這個成語進一步演變成了“禮門”,用來形容一個人待人接物有禮貌、有分寸。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禮門是由兩個漢字組成的成語,其中“禮”表示禮儀、禮貌,“門”表示門道、方法。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待人接物非常有禮門,深受大家的喜愛。
2. 在社交場合中,我們應該時刻記住禮門,不得失禮。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禮門”與“禮貌”和“門道”這兩個詞聯系起來進行記憶。想象一個人通過禮貌和懂得門道的方式,打開了與他人交往的大門,從而形成了禮門的形象。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與禮門相關的成語,例如“禮尚往來”、“禮賢下士”等。這些成語都強調了人與人之間的互相尊重和禮貌待人的重要性。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6-12歲):我會遵守禮門,禮貌地對待老師和同學。
2. 初中生(13-15歲):在社交場合中,我們應該時刻保持禮門,以免失禮。
3. 高中生(16-18歲):作為一名學生,我們應該學會以禮待人,保持良好的人際關系。
4. 大學生(19-22歲):大學生活中,我們應該時刻謹記禮門,與他人保持良好的交往方式。
5. 成年人(23歲及以上):無論是工作還是生活,我們都應該遵循禮門,以禮待人,取得更好的人際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