遺蕩
成語(Idiom):遺蕩
發音(Pronunciation):yí dàng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離散、散失、失散。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指人或物離開或散失,不見蹤影。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形容人或物離開或失散的情況,含有一種失落、孤單的情感。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后漢書·王常傳》中有一則故事。當時漢朝末年,王常是一位有才華的文人,但他卻不愿意投身于亂世之中。他的朋友們都勸他參加抵抗外敵的戰爭,但他卻選擇了隱居山林。他的朋友們為他感到惋惜,并寫下了“遺蕩”這個成語來形容他的離開和失去。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由形容詞“遺”和動詞“蕩”組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的父母離世后,他就遺蕩在外,無依無靠。
2. 這座廢棄的房子已經遺蕩多年,顯得十分破舊。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將“遺蕩”與“離散、散失”這兩個意思聯系起來,可以想象一個人或物離開原來的位置,變得散亂或失去。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學習其他與離散、散失相關的成語,如“散漫”、“散盡”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6-12歲):我在公園里迷路了,感覺好像遺蕩在人群中。
2. 初中生(13-15歲):他的家庭條件很差,經常一個人遺蕩在家里。
3. 高中生(16-18歲):在大學里,我將面臨離開家人的情況,可能會感到遺蕩和孤獨。
4. 大學生及以上:離開家鄉去遠方求學,常常會感到遺蕩和思鄉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