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解釋
尸位素餐-概述

尸音史,是古代祭禮中的一個代表神像端坐看而不須要做任何動作的人。尸位素餐,中國成語,指的是空占著職位而不做事,白吃飯(尸位:空占職位,不盡職守;素餐:白吃飯)。出自東漢班固《漢書·朱云傳》:“今朝廷大臣,上不能匡主,下亡以益民,皆尸位素餐。”
尸位素餐-出處
《書經》有句道:“太康尸位。”“尸位”就是源出于此,用來比喻一個有職位而沒有工作做的人,正如祭禮中的尸,只坐在位上,不必做任何動作一樣。 “素餐”也是出于《詩經》:“彼君子兮,不素餐兮。”后人于是用“素餐”來比喻無功食祿的人。把“尸位”和“素餐”兩者連合成為一句成語,應該說是出于《漢書》,因為該書的“朱云傳”里:“今朝廷大臣,上不能匡主,下亡以益民,皆尸位素餐。”
尸位素餐-釋義
整句成語的意思,也是和上述的尸位和素餐相同。 有些機關、社團、商店的冗員,憑看人事或其他特殊的關系,只知道每月按期領取薪金,每日吃喝閑坐,而不做任何工作,這種人都可以說是“尸位素餐”。此外,有些工作能力很差的人,雖然已經盡了自己的能力服務,但事情總是做不好,毫無成績可言,這種人能夠保持職位,不是靠自己的本領,而是憑著特殊關系,因此也可以說“尸位素餐”。又如某人向朋友說,自己本來沒有什么本領,幸蒙東主的照顧,得到解決生活,但自己“尸位素餐”,良心上也有點內疚。這樣說,又成為很得體的謙話了。
尸位素餐-成語故事
這個成語出自《漢書·朱云傳》。
朱云是西漢平陵(今陜西咸陽西北)人。年輕時性格豪爽、行俠仗義,加上身材魁偉、相貌堂堂,深得朋友敬重。朱云四十歲那年,拜博士白子友為師,向他學習《周易》,后又跟從前將軍蕭望之鉆研《論語》,逐漸成為這方面的名家。
公元前44年,御史大夫陳萬年去世。華陰縣丞向漢元帝推薦朱云,稱贊朱云能文能武,有勇有謀,必定能承擔御史大夫的重任。
一個小小的縣丞推薦一個平民任御史大夫,這份奏章引起了漢元帝的重視。于是他召集眾大臣商議此事。
太子少傅匡衡說:“朱云雖任俠仗義,但年輕時好勇斗狠,曾多次犯罪;中年以后雖學習《周易》有所成就,但并未做出什么重大的貢獻。況且他是一介平民,怎能委以如此重要的職務呢?華陰縣丞極力推薦他,一定有其個人企圖。”眾大臣也對匡衡的話表示贊同。
漢元帝聽從了匡衡的意見,不但沒有任用朱云,反而降旨處分了華陰縣丞。
西漢時研究《周易》的氣氛甚濃,光研究《周易》的學派就有好幾家。漢元帝的寵臣五鹿充宗專門研究梁丘代的《周易》學說,經常與元帝一起討論《周易》。有一天,五鹿充宗聽說朱云是最有名的《周易》學者,他很不服氣,立即派人邀請朱云到家里辯論,同時還邀請了其他學者參加。
辯論開始后,五鹿充宗首先發難,他一連提出了幾個難題。朱云環視左右,從容不迫地一一作答。之后,朱云進行反詰,五鹿充宗張口結舌,狼狽不堪。從此,朱云名滿京城,被聘為博士,后來又先后被任命為杜陵和槐里縣令。
朱云雖做了官,但他剛強耿直的性格依然未改,他對朝廷中那些身居高位而又昏庸無能、無所作為的人尤為不滿,因此得罪了權臣,被罷免了官職,賦閑在家。公元前33年,元帝去世,成帝即位。成帝任命他從前的老師光祿大夫張禹為丞相。朱云得知此事立即上書成帝請求召見。在朝廷上,朱云慷慨陳辭:如今有許多身居高位的顯要大臣,上不能糾正天子的過失,下不能做有益于百姓的事,簡直是尸位素餐(占據高位光吃閑飯不干事),誤國誤民。依臣之見,應殺一儆百,以引起重視。
漢成帝和在場的朝廷大臣們都大吃一驚。成帝問:“你要殺誰呢?”朱云毫不猶豫地答道:“安昌侯張禹!”成帝勃然大怒,當即下令把朱云抓起來處死。后經左將軍朱慶忌拼死進諫,朱云才免于一死。成帝后來也意識到朱云雖狂言無禮,但直言相諫,說出了一些實情,就下令將朱云釋放了。
“尸位素餐”指占據著職位白吃閑飯不做事。后來也有時用以自謙,表示沒有做出什么成就。
成語(Idiom):尸位素餐
發音(Pronunciation):shī wèi sù cān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官員或職位者雖然占據著名義上的職位,但實際上卻沒有實權,無所作為,只是領取工資而已。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尸位素餐是由“尸位”和“素餐”兩個詞組成的成語。其中,“尸位”指的是已經死去的人的位置,引申為指官員或職位者沒有能力或不稱職,只是形式上占據名義上的職位;“素餐”指的是清淡無味的食物,引申為指吃著沒有滋味的飯菜。因此,“尸位素餐”形容官員或職位者雖然占據著名義上的職位,但實際上卻沒有實權,無所作為,只是領取工資而已。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形容官員或職位者沒有能力或不稱職,只是形式上占據名義上的職位,沒有實際產出和貢獻的情況。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尸位素餐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南朝宋劉義慶所著的《世說新語》中。故事講述了晉朝的官員王濬因為害怕得罪權貴,只是在名義上擔任大將軍一職,實際上卻沒有實權,無所作為,只是領取工資而已,因而被形容為“尸位素餐”。這個成語通過這個故事,形象地表達了官員或職位者沒有能力或不稱職,只是形式上占據名義上的職位的含義。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主謂結構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這個部門的領導一直在尸位素餐,沒有做出任何實質性的工作。
2. 這位官員只是在名義上擔任要職,實際上卻是尸位素餐。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尸位”聯想為已經死去的人,而“素餐”聯想為清淡無味的飯菜。通過聯想,幫助記憶這個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其他與官員或職位相關的成語,如“草菅人命”、“官官相護”等,以加深對這一領域的理解和應用能力。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這個班級的班長只是尸位素餐,從來沒有幫助同學解決問題。
2. 初中生:這個學校的校長只是尸位素餐,對學校的發展沒有任何實質性的貢獻。
3. 高中生:這個國家的一些官員只是尸位素餐,沒有為人民做出過任何實際的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