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解釋
詞語解釋
yī yǐ guàn zhī ㄧ ㄧˇ ㄍㄨㄢˋ ㄓㄧ一以貫之(一以貫之)
原指 孔子 的忠恕之道貫穿在一切事物中。后亦泛指一種思想或理論貫通始終。《論語·里仁》:“吾道一以貫之。”《漢書·王莽傳上》:“而公包其終始,一以貫之,可謂備矣。” 宋 韓淲 《澗泉日記》卷中:“萬物雖殊,而其情可類,所謂一以貫之者。” 明 李贄 《又答石陽太守》:“此數老之學所以能繼千圣之絶,而同歸於‘一以貫之’之旨也。” 朱自清 《經典常談》十三:“到了《紅樓夢》,組織才更嚴密了;全書只是一個家庭的故事。雖然包羅萬有,而能‘一以貫之’。”參見“ 一貫 ”。
成語詞典已有該詞條:一以貫之
成語(Idiom):一以貫之
發音(Pronunciation):yī yǐ guàn zhī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始終如一,堅持不變。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一以貫之是一個四個字的成語,由“一”、“以”、“貫”、“之”組成。它的基本含義是指一個人或事物始終如一,始終保持一種態度、行為或原則,堅持不變。這個成語強調了堅定的意志和持之以恒的精神,表達了一個人或事物在面對困難或挑戰時不動搖的決心。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一以貫之這個成語常常用來形容一個人在追求目標或實現某種理念時的堅持和毅力。它可以用于各種場景,比如工作、學習、運動、藝術等。無論是面對困難還是誘惑,只要能夠始終如一地堅持下去,就能夠取得成功。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一以貫之這個成語的故事起源于《論語·子路》。子路是孔子的學生之一,他非常勤奮,但是有時候容易半途而廢。有一次,子路向孔子請教如何能夠堅持不懈地追求自己的目標。孔子告訴他:“始終如一,堅持不變,就像一根線穿過一串珠子一樣。”子路聽后恍然大悟,從此以后,他下定決心,一直堅持不變地追求自己的目標。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一以貫之是一個由四個漢字組成的成語,其中“一”是數詞,表示一個;“以”是介詞,表示通過、憑借;“貫”是動詞,表示穿過;“之”是代詞,表示指示。這個成語的結構比較簡單,容易理解。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始終如一地堅持自己的夢想,一以貫之。
2. 這個團隊一以貫之地追求卓越,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3. 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要保持一以貫之的學習態度,才能取得進步。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要記住一以貫之這個成語,可以將其與堅持不變的意義聯系起來。可以想象一個人在山上修路,他不斷地用一根線穿過一串珠子,始終如一地堅持下去。這個形象可以幫助記憶這個成語的意義和結構。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如果想進一步學習和了解成語,可以閱讀相關的故事、文學作品或參考成語詞典。此外,可以嘗試使用一以貫之這個成語來寫作文或對話,以加深對其意義和使用的理解。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要一以貫之地堅持每天寫日記。
2. 初中生:為了實現自己的夢想,我決定一以貫之地學習音樂。
3. 高中生:考試期間,我要一以貫之地復習,爭取取得好成績。
4. 大學生:在創業的道路上,我要一以貫之地努力,追求事業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