饑儉
基本解釋
饑荒。飢,通“ 饑 ”。《百喻經·伎兒著戲羅剎服共相驚怖喻》:“昔 乾陀衞國 有諸伎兒因時飢儉,逐食他土。”
饑荒。《三國志·魏志·蔣濟傳》:“ 景初 中,外勤征役,內務宮室,怨曠者多,而年穀饑儉。”《晉書·懷帝紀》:“百姓饑儉,米斛萬餘價。” 唐 羅隱 《秋江》詩:“兵戈村落破,饑儉虎狼驕。”
成語(Idiom):饑儉(jī jiǎn)
發音(Pronunciation):jī jiǎn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節儉、勤儉節約,不浪費財物。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饑儉是由“饑”和“儉”兩個字組成的成語。饑,指饑餓,表示缺少食物和物質的狀態;儉,指節約、節儉,表示不浪費財物。饑儉合在一起,表示在生活中能夠節約、勤儉節約,不浪費財物。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饑儉一詞常用于形容一個人生活節儉,不浪費財物。也可以用來形容一個國家或組織在經濟發展中注重節約資源,不浪費。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據傳,饑儉這個成語最早出自《論語·述而》。孔子教育弟子時曾說:“饑飽飲食,起居有節,定(丁)僻不拘,勤于拳拳。故不怠于事,而敬于事。”這句話中的“饑飽飲食”即為“饑儉”的意思。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饑儉是一個形容詞短語,由兩個形容詞組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一直過著饑儉節約的生活,從不浪費。
2. 這個國家注重饑儉節約,提倡資源的合理利用。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饑儉”與節約、勤儉節約的意思聯系起來,形成一個形象的記憶。可以想象一個饑餓的人在節約食物,不浪費的情景,幫助記憶這個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學習更多與節約、勤儉節約相關的成語和詞語,如“節衣縮食”、“勤儉持家”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要學習饑儉的精神,不浪費食物。
2. 初中生:我們應該提倡饑儉節約的生活方式,保護環境。
3. 高中生:在當前資源緊缺的情況下,我們更應該注重饑儉節約,實現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