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庠
基本解釋
謂于庠序行祭奠之禮。 漢 陸賈 《新語·資質》:“上備太牢,春秋禮庠。”
成語(Idiom):禮庠(lǐ zhāng)
發音(Pronunciation):lǐ zhāng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禮庠指的是古代官員在宴會或儀式上所坐的座位。它引申為指官場上的地位和身份。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禮庠一詞由“禮”和“庠”兩個字組成。“禮”代表禮儀、儀式,“庠”代表座位、坐席。在古代,官員在宴會或儀式上坐在禮庠上,代表了他們的地位和身份。因此,禮庠成為了指代官場地位和身份的成語。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禮庠多用于形容官員的地位和身份高。可以用在形容官場上的晉升、地位提升等情況。也可以用于形容其他場合中的地位和身份高的人。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左傳·昭公二十年》中記載了一個故事,故事中的禮庠一詞首次出現。“禮庠”一詞最早用于形容春秋時期的晉國官員的地位和身份。故事中,晉昭公下令將官員們的座位調整,將地位較高的官員移到了更靠前的座位上,地位較低的官員被調整到后排。這個調整座位的舉動被稱為“禮庠”。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禮庠是一個名詞成語,由兩個漢字組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在公司中的地位如同一個禮庠,無人能及。
2. 這個官員通過努力工作,終于坐上了禮庠。
3. 那位商界精英坐在會議桌的禮庠上,引發了眾人的矚目。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禮庠”與“地位和身份高”的含義聯系起來進行記憶。可以想象一個宴會上,地位高的官員坐在禮庠上,代表著他們的地位和身份高。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如果你對中國古代官制和禮儀感興趣,可以進一步了解古代官員的地位和儀式。還可以學習其他與官場和地位相關的成語,如“官運亨通”、“官官相護”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年齡:10歲):他在班級中的地位就像禮庠一樣高。
2. 初中生(年齡:14歲):老師把他安排在講臺上的禮庠上,因為他是班級的班長。
3. 高中生(年齡:17歲):考上重點大學對他來說就像坐上了人生的禮庠。
4. 大學生(年齡:20歲):實習期間,他通過努力工作,終于被任命為公司的禮庠。
5. 成年人(年齡:30歲):他在行業中的聲望就像一個禮庠,無人能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