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著
基本解釋
亦作“ 白箸 ”。1.顯明。《漢書·馮奉世傳》:“威功白著,為世使表。” 顏師古 注:“白著謂顯明也。”
(2).正稅以外橫取于民的苛稅。《新唐書·劉晏傳》:“初,州縣取富人督漕輓,謂之‘船頭’;主郵遞,謂之‘捉驛’;稅外橫取,謂之‘白著’。” 唐 高亭 《譏元載》詩:“上元官吏務剝削, 江 淮 之人皆白著。” 宋 宋敏求 《春明退朝錄》卷下:“租庸使 元載 以 吳 越 雖兵荒后,民產猶給,乃辟召豪吏分宰列邑以重斂之……其科率之列,不約戶品之上下,但家有粟帛者,則以人徒圍襲,如擒捕寇盜,然后薄録其產而中分之,甚者十八九,時人謂之白箸。言其厚斂無名,其所箸者,皆公然明白,無所嫌避。” 元 陳世隆 《北軒筆記》:“受者非惠,與者如棄,謂之白著。”
(3). 宋 代官府向商鋪買物,應付的價款往往短缺甚至拖賴,謂之“白著”。 宋 葉適 《上光宗皇帝札子》:“和買、白著、折帛、折變,再倍而取,累其所入,開闢以來未之有也。”《續文獻通考·市糴一》:“至是臣僚言:今官可以官價買物,行鋪以時值計之,計不得二三。重以遷延歲月而不償,胥卒并緣為姦,積日既久,類成白著。”
(4).謂酒喝得痛快。 宋 宋敏求 《春明退朝錄》卷下:“世人謂酒酣為白箸。”
亦作“ 白箸 ”。指不占戶籍的流民。 清 黃生 《義府》卷下:“按白著,謂流民不占戶籍,別於土著者,故謂之白著。此舉本以搜括逃亡逋負為名,雖著籍不欠租者,亦指為逃亡而取之。故謂此等人戶為白著,以掩其掊克之跡也。”
成語(Idiom):白著
發音(Pronunciation):bái zhe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形容無所事事、無所作為、沒有進展或收獲。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白著是一個動詞短語,由“白”和“著”兩個字組成。其中,“白”表示沒有結果或沒有效果,“著”表示持續或停留的狀態。白著形容一個人在某個時間段內沒有做任何有意義或有成果的事情,沒有取得進展或收獲。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白著常用于形容某人在某段時間內沒有做任何有意義的事情,例如:白著一天、白著整個暑假等。也可以用來形容某個計劃、工作或努力沒有取得預期的結果。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白著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紅樓夢》一書中,形容賈府中的賈璉因為婚姻問題而暫時無所事事。后來逐漸演變為一種常用的成語。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白著是一個由兩個字組成的動詞短語,其中“白”表示沒有結果或沒有效果,“著”表示持續或停留的狀態。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整天閑著白著,一點兒事情都不做。
2. 這個項目已經白著好幾個月了,還沒有任何進展。
3. 別再浪費時間了,不要再白著了。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聯想“白著”與“白紙”相似,都表示沒有內容或沒有結果。可以想象一個人坐在一張白紙前面,沒有寫任何東西,表示他在白著。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學習其他與“白著”相似的成語,如“閑著”、“無所事事”等,以擴展對這類成語的理解和應用能力。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幼兒園學生:今天放學后,我白著一直玩游戲,忘記寫作業了。
2. 小學生:暑假里,我白著幾天都沒有找到好玩的活動。
3. 中學生:這個寒假,我打算不再白著,要找一份兼職工作。
4. 大學生:畢業后,我不想再白著,希望能盡快找到一份有挑戰性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