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Idiom):三伏天
發音(Pronunciation):sān fú tiān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三伏天是中國農歷的一個節氣,指夏季的最熱時期。成語“三伏天”用來形容極熱的天氣。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三伏天指的是夏季的三個“伏天”,分別是初伏、中伏和末伏。初伏是夏至后的第一個庚日,中伏是夏至后的第十一個庚日,末伏是夏至后的第二十一個庚日。這三個伏天是一年中最熱的日子,氣溫高,天氣悶熱。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在日常生活中,當人們感受到極度炎熱的天氣時,常會使用“三伏天”來形容。這個成語可以用來形容酷熱難耐的天氣,也可以用來形容人們在炎熱天氣中的不適和疲勞。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三伏天這個成語的起源與中國古代的農業文化有關。在古代農業社會中,人們在夏季的三個伏天里,要避免在中午時分勞作,以免受到太陽的暴曬和高溫的影響。因此,三伏天逐漸成為人們用來形容炎熱天氣的成語。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三伏天由三個漢字組成,其中“三”表示數量,表示夏季的三個伏天;“伏”表示伏天,即極熱的天氣;“天”表示時間,指夏季。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今年的三伏天真是熱得讓人無法忍受。
2. 我們在三伏天里要注意防暑降溫,保護好自己的身體。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記憶來記憶這個成語。例如,可以想象三個人在炎熱的太陽下伏在地上避暑,從而聯想到“三伏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中國的節氣文化,了解其他節氣的名稱、含義和習俗。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今天是三伏天,我在家里喝冰水消暑。
2. 初中生:三伏天里,我寧愿待在家里看書,也不愿意出去玩。
3. 高中生:三伏天的陽光炙烤著大地,讓人感受到火熱的夏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