讬諷
基本解釋
亦作“ 託風 ”。寄托諷喻?!?a href="/r_ci_58d1eed5454391b69e018cee266e33d7/" target="_blank">漢書·敘傳下》:“寓言淫麗,託風始終?!?顏師古 注:“寓,寄也。風讀曰諷?!?南朝 宋 顏延之 《五君詠·阮步兵》:“沉醉似埋照,寓辭類託諷。” 宋 宋敏求 《春明退朝錄》卷中:“ 宗袞 著《尊號録》一篇,繫以贊曰:‘損之又損,天下歸仁?!w託諷焉?!?清 陳廷焯 《白雨齋詞話》卷六:“如 王碧山 《詠螢》、《詠蟬》諸篇,低回深婉,託諷於有意無意之間,可謂精於比義?!?/p>
成語(Idiom):讬諷(tuō fěng)
發音(Pronunciation):tuō fěng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用諷刺的方式暗示或嘲笑別人的錯誤或愚蠢行為。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讬諷是一種用諷刺的方式表達不滿或嘲笑的行為。它通過言辭或行為暗示或嘲笑別人的錯誤或愚蠢,以達到警示、啟發或調侃的目的。這個成語通常用于形容人的言行舉止不合適或不得體,或者用于描述一種嘲弄他人的行為。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讬諷這個成語可以用于各種場合,包括日常生活、工作場所、學校等。你可以使用讬諷來表達你對別人不滿或嘲笑他們的錯誤行為。然而,在使用讬諷時需要注意語氣和場合,避免傷害他人的感情。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讬諷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漢書·盧綰傳》中。據傳,盧綰是西漢時期的一位官員,他以謙虛謹慎的性格而聞名。一次,盧綰在宴會上被人夸獎說:“盧綰真是個謙虛的人!”盧綰回答道:“我是謙虛,但不是讬諷。”這個故事成為了這個成語的起源。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讬諷是一個由兩個相同的漢字組成的成語,沒有特定的結構。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總是讬諷別人的缺點,卻從來不看到自己的錯誤。
2. 她的讬諷話語讓他感到非常尷尬。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你可以通過將“讬諷”分解成兩個部分來記憶這個成語。記住“讬”字的發音和“諷”字的含義,然后將它們組合在一起,形成“讬諷”這個成語的記憶。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了解更多與讬諷相關的成語,如“諷刺”、“挖苦”等。這些成語都可以用來描述諷刺、嘲笑和調侃的行為。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他的讬諷話語讓我覺得很傷心。
2. 初中生:她總是讬諷別人的外貌,這讓我覺得她很不友好。
3. 高中生:老師的讬諷話語讓我感到很尷尬,我希望他能夠更加尊重我們。
4. 大學生:他的讬諷言辭讓我覺得他缺乏教養,我不喜歡這樣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