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咸五,下登三
基本解釋
意謂 漢 德浩蕩,等同 五帝 ,而居 三王 之上。或謂 漢 德不及 五帝 而勝于 三王 。《史記·司馬相如列傳》:“方將增 泰山 之封,加 梁父 之事,鳴和鸞,揚樂頌,上咸五,下登三。” 裴駰 集解引 韋昭 曰:“咸同於 五帝 ,登 三王 之上。” 司馬貞 索隱引 李奇 曰:“ 五帝 之德, 漢 比為減; 三王 之德, 漢 出其上。故云‘減五登三’也。”后引作“上咸五,下尊三”,用以形容自命不凡,目空一切。 郭沫若 《反正前后》第一篇:“他( 曾琦 )的年紀其實和我不相上下,然而先生之氣之橫秋也,實足以上咸五而下尊三,自比 克來曼梭 ,自比吾家 國藩 ,或許還是他的客氣罷?”
成語(Idiom):上咸五,下登三
發(fā)音(Pronunciation):shàng xián wǔ, xià dēng sān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形容人的能力、水平或地位高低不一。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上咸五,下登三是一個由“上咸”和“下登”兩個成語組合而成的短語。其中,“上咸”表示高位或高水平,“下登”表示低位或低水平。這個成語用來形容人的能力、水平或地位的高低不一致。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這個成語可以用來形容某個團隊或組織內(nèi)部的人員素質(zhì)、能力或地位的不均衡情況,也可以用來形容社會上不同人群之間的差距。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這個成語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的官僚制度。在古代,官員的地位和能力是根據(jù)科舉考試的成績來確定的。而科舉考試分為三級,分別是登第、解元和咸豐。登第是最高級別,咸豐是最低級別。因此,上咸五,下登三這個成語就用來形容人的能力或地位的高低不一。
成語結(jié)構(gòu)(Structure of the Idiom):上咸五,下登三是由兩個成語組合而成的短語。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這個團隊上咸五,下登三,導致工作效率不高。
2. 這家公司的管理層上咸五,下登三,造成了內(nèi)部的不穩(wěn)定。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lián)想記憶來記憶這個成語。可以想象一個人站在一個由高到低的臺階上,臺階上的數(shù)字分別是咸五和登三,表示不同的能力或地位。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中國古代的科舉制度和官僚制度,了解古代中國社會的組織結(jié)構(gòu)和人才選拔方式。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小學生:我的班級上咸五,下登三,有些同學學習很好,有些同學學習不太好。
初中生:我們學校的各個年級上咸五,下登三,有些年級的學生考試成績很好,有些年級的學生成績一般。
高中生:這個培訓班上咸五,下登三,有些同學的能力很強,有些同學的能力相對較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