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Idiom):杜門屏跡
發音(Pronunciation):dù mén píng jì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一個人長期閉門不出,不與外界接觸。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杜門,指將門關上;屏跡,指避開外界。這個成語形容一個人長期在家中不外出,不與外界接觸。一般用來形容一個人沉迷于學問或者研究而不愿與人交往的狀態。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形容學者、藝術家等沉迷于自己的學問、藝術創作而不愿與人交往的情況。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戰國策·齊策四》記載了一個故事,齊國有位名叫公儀的大夫,他非常喜歡讀書,而且一直杜門屏跡,不與外界交往。有人問他為什么不出門,他回答說:“我只關注自己的學問,不愿意與外界紛擾。”于是,人們就用“杜門屏跡”來形容一個人沉迷于學問而不愿與人交往的狀態。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杜門+屏跡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一心研究科學,杜門屏跡,幾乎不與人交往。
2. 這位畫家喜歡獨自創作,常年杜門屏跡,不受外界干擾。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想象一個人把自己關在一個門后面,用屏風遮住自己,不與外界接觸的場景來記憶這個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其他與學問、藝術相關的成語,如“閉門造車”、“庖丁解牛”等,來擴展對這個主題的理解。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他整天杜門屏跡,不跟我們一起玩。
2. 初中生:他總是杜門屏跡,把所有的時間都用來學習。
3. 高中生:為了備戰高考,他選擇了杜門屏跡,不參加任何社交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