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Idiom):衣食不周 (yī shí bù zhōu)
發音(Pronunciation):yī shí bù zhōu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衣物和食物不夠充足,無法滿足基本的生活需求。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衣食不周是一個形容詞,用來形容生活貧困、物質匱乏的情況。它通常用來形容一個人的生活水平低下,不能滿足基本的生活需求,包括衣物和食物的不足。這個成語強調了生活的困境和艱辛。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衣食不周通常用來形容貧困的人或地區。它可以用來描述個人的經濟困難,也可以用來形容某個地區的貧困狀況。這個成語可以用在口語和書面語中,適用于各種場合,如討論社會問題、寫作文等。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衣食不周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左傳·僖公二十二年》這篇史書中。故事講述了一個叫做驪姬的女人,她是晉國的公主,嫁給了齊國的君主。驪姬因為過于憂慮國家的困難而瘦弱不堪,衣食不周。這個故事成為了衣食不周這個成語的來源。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衣食不周是一個四字成語,由“衣”、“食”、“不”和“周”四個字組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家境貧困,衣食不周。
2. 在那個貧困的地區,許多人都過著衣食不周的生活。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以下方法記憶衣食不周這個成語:
1. 將“衣食”與“不周”分開記憶,理解為“衣物和食物”與“不足”的意思。
2. 想象一個人衣衫襤褸,饑腸轆轆的樣子,形象生動地表達了衣食不周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如果你對中國的社會問題和貧困狀況感興趣,可以進一步了解中國的扶貧政策和措施,以及相關的社會福利制度。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聽說有些孩子的家庭很貧困,他們的衣食不周。
2. 初中生:在偏遠的山區,很多人的生活水平很低,衣食不周是常見的現象。
3. 高中生:在經濟不發達的地區,很多人面臨著衣食不周的困境,需要社會的關注和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