檟辱
成語(Idiom):檟辱(jiǎ rǔ)
發音(Pronunciation):jiǎ rǔ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對他人進行嚴厲的批評或責備,使其感到非常羞愧和慚愧。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檟辱是由“檟”和“辱”兩個字組成的成語。檟是一種植物,其木質堅硬,有刺,可用來制作器具。辱指受到侮辱和羞辱。檟辱的意思是用檟木來打擊、責備他人,使其感到羞愧和慚愧。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檟辱一詞多用于形容嚴厲的批評、責備或指責他人的行為。在日常生活中,可以用于描述老師批評學生的行為、家長批評孩子的錯誤、上司指責員工的失誤等場景。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檟辱這個成語的故事起源于中國古代的一位名叫朱棣的皇帝。朱棣是明成祖,他在位期間非常嚴厲,對待官員和臣子也非常苛刻。有一次,朱棣聽到一個官員犯了錯誤,他非常生氣,拿起手中的檟木打在地上,檟木發出巨大的聲響,官員嚇得瑟瑟發抖,感到非常羞愧和慚愧。從此,檟辱成為了形容嚴厲批評的成語。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檟辱由兩個字組成,前一個字是“檟”,后一個字是“辱”。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老師對學生的檟辱使他們深感羞愧。
2. 他因為犯了錯誤而受到上司的檟辱。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檟辱與檟木的硬度和辱的含義聯系起來,形象地想象用檟木來打擊他人,使其感到非常羞愧和慚愧,從而記憶這個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其他與批評、責備相關的成語,如“指鹿為馬”、“一針見血”等,擴展詞匯量和語言表達能力。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老師對我進行了檟辱,我感到很難過。
2. 初中生:他因為考試作弊受到了老師的檟辱。
3. 高中生:在班會上,班主任對我們進行了檟辱,讓我們反思自己的錯誤。
4. 大學生:教授對我的論文進行了檟辱,我決定重新修改。
5. 成年人:上司對我的工作態度進行了檟辱,我意識到自己需要改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