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Idiom):食不餬口
發音(Pronunciation):shí bù huò kǒu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吃不飽飯,形容生活貧困。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成語“食不餬口”由四個字組成,分別是“食”、“不”、“餬”、“口”。其中,“食”指吃的食物,“不”表示否定,“餬”表示飽,“口”指嘴巴。整個成語的意思是吃不飽飯,形容生活貧困,缺乏基本的生活所需。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這個成語通常用來形容生活貧困,無法滿足基本的生活需求。可以在談論生活困境、貧窮的情況下使用。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成語“食不餬口”最早出現在《左傳·昭公十五年》這篇古代文獻中。故事講述了春秋時期,晉國的國君昭公問大夫子貢:“吾食不餬口,寢不安席,何如?”子貢回答:“食而不餬,寢而不安,是君之罪也。”這個故事表達了子貢對國君昭公的忠告,指出國君不應該過度享樂,而應該關心國家和人民的生活。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食(noun) + 不(negation) + 餬(verb) + 口(noun)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家境貧困,一直食不餬口。
2. 在那個貧困的地區,很多人都食不餬口。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成語“食不餬口”與貧困的形象聯系起來,想象一個人吃不飽飯的樣子,從而記住這個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如果想進一步學習與貧困相關的成語,可以了解成語“窮困潦倒”、“貧賤不能移”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的爺爺奶奶年紀大了,退休金很少,他們經常食不餬口。
2. 初中生:在一些貧困山區,很多孩子都食不餬口,我們應該幫助他們。
3. 高中生:貧困是我們社會的一個問題,很多人仍然食不餬口,我們應該努力改變這種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