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狼
基本解釋
(1).白色的狼。古時以為祥瑞。《國語·周語上》:“王不聽,遂征之,得四白狼、四白鹿以歸。” 韋昭 注:“白狼、白鹿, 犬戎 所貢。” 唐 歐陽詹 《珍祥論》:“ 殷湯 上感,實獲白狼。” 元 耶律楚材 《和張敏之詩》之一:“扶杖聽黃詔,稱觴進白狼。” 清 曹寅 《宿盧溝題壁》詩:“明朝挾弓矢,應射白狼歸。”
(2). 漢 縣名。故城在今 遼寧省 凌源縣 南。《漢書·地理志下》:“ 右北平郡 ,縣十六: 白狼 。”《晉書·地理志上》:“ 高云 以 幽 冀 二州牧鎮 肥如 , 并州 刺史鎮 白狼 。” 清 顧祖禹 《讀史方輿紀要·直隸·大寧府》:“ 白狼城 ,在 營州 西南。”
(3). 漢 時西南部族名。《后漢書·種暠傳》:“其 白狼 、 槃木 、 唐菆 、 卭 、 僰 諸國,自前刺史 朱輔 后遂絶。”
成語(Idiom):白狼 (bái láng)
發音(Pronunciation):bái láng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形容人的品行高尚,行為正直,不為外物所誘惑。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白狼指的是白色的狼,白色象征純潔和高尚。成語“白狼”用來形容人的品行高尚,行為正直,不為外物所誘惑。這個成語強調了一個人應該保持自己的純潔和高尚,不受外界的干擾和誘惑。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這個成語可以用來形容一個人的品行高尚,行為正直,不為外物所誘惑。可以用在贊美一個人的品德和行為上。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白狼這個成語的故事起源于中國古代的傳說故事。相傳,在古代有一只白色的狼,它非常勇敢和正直。它從不偷襲村民的家畜,只捕食野獸,保護著村民的安全。因此,人們把白狼看作是高尚的象征,用來形容正直和不為外物所誘惑的人。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主體詞語為“白狼”,沒有其他結構。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是個白狼,從不接受賄賂。
2. 她的品行高尚,真是個白狼。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將白狼的形象與高尚的品行和正直的行為聯系起來,來記憶這個成語。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其他與高尚品行和正直行為相關的成語,如“龍行虎步”、“狼狽為奸”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他是個白狼,從不欺負別人。
2. 初中生:她的品行高尚,真是個白狼,從不參與作弊行為。
3. 高中生:他堅持正直的原則,從不為金錢所動,真是個白狼。
4. 大學生:作為學生干部,他的品行一直很高尚,真是個白狼。
5. 成年人:他是個白狼,從不為了個人利益而背叛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