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正
基本解釋
(1).謂失其正道。《穀梁傳·桓公九年》:“使世子伉諸侯之禮而來朝, 曹伯 失正矣。諸侯相見曰朝。以待人父之道待人之子,以內失正矣。內失正, 曹伯 失正,世子可以已矣。”《孔子家語·子路初見》:“ 孔子 曰:‘夫人君而無諫臣則失正,士而無教友則失聽。’”
(2).錯誤;訛誤。 唐 封演 《封氏聞見記·石經》:“ 天寳 中,予在太學,與博士諸生共論經籍失正,為欲建議請立大 唐 石經。”
成語(Idiom):失正(shī zhèng)
發音(Pronunciation):shī zhèng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失去正義、公正、道義。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失正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成語,失指失去,正指正義、公正、道義。失正形容一個人或事物不再具備正義、公正、道義的品質,偏離了應有的準則和標準。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失正常常用于形容個人、組織、社會等在道德、法律、倫理等方面失去正義和公正。可以用來批評那些背離道德準則的行為,也可以用來描述社會現象中的不公正現象。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失正這個成語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法律制度。古代的法律非常重視正義和公正,對于背離正義和公正的行為非常嚴厲。因此,失正這個成語用來形容某人或某事失去了正義和公正,是對這種行為的批評和警示。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失正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成語,結構簡單明了。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這個法官明顯失正,明明有證據證明被告有罪,卻判了無罪。
2. 這個組織的行為失正,完全背離了公益的初衷。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記憶的方法記憶失正這個成語。可以想象一個人在道德和正義的十字路口上迷失了方向,不再堅守正義和公正的原則,從而失去了正義和公正。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了解更多與正義和公正相關的成語,例如“公正無私”、“正直無私”等,可以幫助進一步理解和運用失正這個成語。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6-12歲):老師說,我們要做一個有正義感的人,不要做失正的事情。
2. 初中生(13-15歲):他的行為失正,對他人不公平,我們不能接受。
3. 高中生(16-18歲):社會上存在很多失正的現象,我們應該努力改變這種現狀。
4. 大學生及以上(19歲及以上):失正的行為是對社會公平正義的背離,我們應該積極維護正義和公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