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恥
基本解釋
◎ 不恥 bùchǐ
[shameless] 不顧羞恥不以為有失體面;不以為恥
下第子不恥,遺才人恥之。——唐·賈島《送沈秀才下第東歸》
詳細解釋
不顧羞恥;不以為有失體面;不以為恥。《公羊傳·昭公十三年》:“大夫執,何以致會?不恥也。”《史記·魏公子列傳》:“天下諸公子亦有喜士者矣,然 信陵君 之接巖穴隱者,不恥下交,有以也。” 唐 賈島 《送沉秀才下第東歸》詩:“下第子不恥,遺才人恥之。”
成語(Idiom):不恥(bù chǐ)
發音(Pronunciation):bù chǐ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不以恥辱為恥,不以卑賤為恥,有志氣,有骨氣。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不恥是指一個人不以恥辱為恥,不以卑賤為恥,有志氣,有骨氣。這個成語強調了一個人應該有自尊心和自信心,不應該因為困難、失敗或低賤的身份而感到羞恥。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這個成語常用于贊揚一個人有志氣、有骨氣,不畏困難,不屈服于逆境。可以用來形容一個人在面對挫折時能夠堅持自己的原則和信念。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不恥這個成語源自于《史記·項羽本紀》中的故事。項羽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軍事家和政治家,他在與劉邦的戰爭中失敗后,最后被俘并自刎。在被俘之前,項羽的心情非常低落,他感到非常羞恥和絕望。但是在面臨生死關頭,他卻沒有屈服,而是表現出了不屈不撓的精神,不畏困難,不以失敗和降服為恥。這個故事成為了后來形成成語“不恥”的來源。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不恥是一個形容詞短語,由否定詞“不”和動詞“恥”組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雖然出身貧寒,但他不恥下問,努力學習,最終成為了一名優秀的科學家。
2. 她雖然遭受了很多挫折,但她從不恥于失敗,始終保持著樂觀的態度。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將“不恥”與“有志氣,有骨氣”這個成語的含義聯系起來記憶。可以想象一個人在面對困難和失敗時,不會因此而感到羞恥,而是會堅持自己的原則和信念,展現出有志氣、有骨氣的品質。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
1. 學習其他與堅持原則、不畏困難相關的成語,如“堅持不懈”、“百折不撓”等。
2. 了解更多與自尊心、自信心相關的成語,如“自強不息”、“自信滿滿”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不恥辱地向老師請教問題。
2. 初中生:雖然我考試沒考好,但我不恥下問,向同學請教學習方法。
3. 高中生:面對高考的壓力,我不恥于求助輔導老師和同學,努力提高自己的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