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應
基本解釋
◎ 支應 zhīyìng
(1) [cope with]∶應付,處理
支應一番
(2) [prevaricate]∶搪塞
(3) [wait on]∶守候;伺侯
今天晚上我來支應
(4) [supply]∶供應
強迫老百姓支應他們
英文翻譯
1.(應付) cope with; deal with
詳細解釋
(1).應酬;接待。 明 葉憲祖 《夭桃紈扇》第一折:“這幾日城南桃花盛開,游人不絶,費人支應,好不耐煩。”《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七九回:“此時日子更近了,陸續有人送禮來,一切都是 伯明 代他支應。”
(2).敷衍,應付。《兒女英雄傳》第二八回:“當下滿屋里的人,只有太太支應著回答,其餘親族女眷,上上下下,大大小小,無一不掩口而笑。” 周而復 《牛永貴掛彩》:“當偽軍為了混飯吃,稀稀拉拉支應差事。”
(3).供應。 明 海瑞 《驛傳議》:“夫天下無不弊之法,支應之用既簡,奸猾之騙必微。譬如吾用十兩,彼冒破其一;用至百兩,彼冒破者十矣。”《花月痕》第四回:“朝廷賦額日虧,軍儲日絀,全靠西陲完善之區轉輸支應。” 孔厥 袁靜 《新兒女英雄傳》第十二回:“那些據點里的 日本 人還不甘心,經常集中兵力,到這一帶來,強迫老百姓繼續支應他們。”
(4).指供應之物。《西游記》第六八回:“有管事的送支應來,乃是一盤白米、一盤白麵、兩把青菜、四塊豆腐、兩個麵觔、一盤乾筍、一盤木耳。” 清 馮桂芬 《皖水迎師記》:“ 滬 兵其殆哉!不壁壘,不訓練,行無步伍,出無支應,將何以戰?”
(5).伺候;守候。《紅樓夢》第三八回:“山坡桂樹底鋪下兩條花毯,命支應的婆子并小丫頭等也都坐了,只管隨意吃喝。”《兒女英雄傳》第二回:“家里再留下兩個中用些的家人,支應門戶。”
(6).應答,回答。 柳青 《創業史》第一部第二九章:“這個家伙說話蠻占理,把我說得沒話支應。”
成語(Idiom):支應(zhī yīng)
發音(Pronunciation):zhī yīng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應付、應對,多用于指臨時應付或應對突發情況。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支應是一個動詞短語,意為應付、應對。它通常用于形容臨時應付某種情況,特別是在突發事件或困難時。支應強調的是隨機應變,靈活處理問題的能力。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支應這個成語常用于形容臨時應付或應對突發情況的情境。例如,工作中遇到意外情況,需要快速做出決策或處理,就可以用支應來形容這種應對能力。此外,支應也可以用于形容某人在生活中應對突發事件或突出困難時的應變能力。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支應一詞最早見于《漢書·律歷志》中,當時的意思是“輔助、幫助”。后來,這個詞逐漸演變為指臨時應對或應付的意思。故事起源尚無明確記載。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支應是一個動詞短語,由“支”和“應”兩個漢字組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在突發情況下,他能夠靈活支應,迅速解決問題。
2. 面對困難,我們必須及時支應,找到解決辦法。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支應記憶為“支持應對”,這樣可以幫助記住它的基本含義和用法。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與支應相關的成語,如“應付自如”、“應對如流”等,以擴大詞匯量和提升語言表達能力。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老師突然提問,他很快找到了答案,真是支應能力很強!
2. 初中生:考試時間緊迫,我只能迅速支應,盡量做到最好。
3. 高中生:遇到突發情況,我們班的班長總能夠迅速支應,穩定大家的情緒。
4. 大學生:面對挑戰,我們需要有一定的支應能力,才能順利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