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解釋
詞語解釋
bái sè kǒng bù ㄅㄞˊ ㄙㄜˋ ㄎㄨㄙˇ ㄅㄨˋ白色恐怖
◎ 白色恐怖 báisè kǒngbù
[white terror] 指反動統治者用暴力所造成的恐怖行動,如大規模逮捕、屠殺、迫害
詞語解釋
bái sè kǒng bù ㄅㄞˊ ㄙㄜˋ ㄎㄨㄙˇ ㄅㄨˋ白色恐怖
指反動統治者大規模逮捕、屠殺革命人民,破壞革命組織,殘酷鎮壓人民革命運動、民族解放運動的恐怖行為。 魯迅 《且介亭雜文·關于新文字》:“然而他們卻深知道新文字對于勞苦大眾有利,所以在彌漫著白色恐怖的地方,這新文字是一定要受摧殘的。” 鄧穎超 《一個嚴格遵守保密紀律的共產黨員》:“在白色恐怖的歲月里,無論是同志間,夫婦間,每次的生離,實意味著死別呀!” 梁斌 《播火記》四四:“我沒有別的囑咐,黨正在困難關頭,希望你能執行黨的任務,度過這白色恐怖。”
成語詞典已有該詞條:白色恐怖
成語(Idiom):白色恐怖
發音(Pronunciation):bái sè kǒng bù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在某個時期或某個地區,政府或權力機構通過恐怖手段對人民進行鎮壓、迫害的現象。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白色恐怖一詞最早起源于臺灣,指的是1949年至1987年間,國共內戰結束后,臺灣國民黨政府通過嚴密的監控和鎮壓手段,對持不同政見的人士進行迫害和鎮壓。這種恐怖統治形成了一種特殊的社會氛圍,人們生活在恐懼和壓迫之下,無法自由表達自己的意見和追求自己的理想。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白色恐怖這個詞語常用于描述某個國家或地區存在的權力機構濫用職權,對人民進行恐怖統治的情況。也可以用來形容某個組織或個人以暴力手段對異見人士進行打壓和迫害的情況。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白色恐怖這個詞語最初起源于臺灣,用來形容國共內戰后臺灣國民黨政府對持不同政見的人士進行鎮壓和迫害的現象。隨著時間的推移,這個詞語逐漸被引申為一種普遍的社會現象。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白色恐怖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四字成語,其中白色表示光明、正義,恐怖表示恐懼、壓迫。這個成語采用反義詞的組合,形象地描述了恐怖統治的現象。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這個國家的白色恐怖讓人民生活在恐懼之中。
2. 在那個時代,言論自由是被白色恐怖所壓制的。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白色恐怖這個成語與臺灣的歷史背景聯系起來進行記憶。可以想象臺灣國民黨政府通過恐怖手段對人民進行鎮壓,以形成強烈的記憶聯結。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如果對白色恐怖感興趣,可以進一步了解臺灣歷史中的白色恐怖時期,以及其他國家或地區存在的類似情況。也可以學習相關的歷史事件和人物,深入了解白色恐怖的背景和影響。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在歷史課上,我學到了白色恐怖這個詞語,它形容了過去臺灣的一段黑暗時期。
2. 初中生:我們要珍惜言論自由的權利,避免再次出現白色恐怖。
3. 高中生:通過學習歷史,我們可以了解到白色恐怖對社會造成的巨大傷害。
4. 大學生:白色恐怖是一個令人不安的現象,我們應該努力維護社會的公正和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