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武火
基本解釋
用于燒煮的文火與武火。文火,火力小而弱;武火,火力大而猛。 唐 王季友 《酬李十六山丈》詩:“鍊丹文武火未成,賣藥販履俱逃名。” 元 王禎 《農書·蔴苧》:“﹝毛絁布法﹞納於熱灰水內,浸濕於甑中蒸之,文武火養二三日,頻頻翻覷。” 明 謝肇淛 《五雜俎·人部一》:“其家相傳服松梅丸,云取松脂,用河水浸四十九日,文武火煮,令白如餳餹,然后和烏梅地黃丸。”
英文翻譯
1.【醫】mild and heavy respiration
成語(Idiom):文武火
發音(Pronunciation):wén wǔ huǒ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文化和武力的結合,即文化與軍事并重。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文指文化,即知識、教育、學問等,武指軍事,即戰爭、武力等。文武火表示文化和武力相互結合,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關系。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用于形容一個人既有文化修養,又具備軍事才能或作戰能力。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據說這個成語最早出自《史記·司馬相如列傳》中的一段故事。相如是西漢時期的一位著名文學家,他曾在劉邦面前進獻了一篇《上書諫逐客書》。劉邦讀完后大為贊賞,稱相如既有文才又有武藝,形容相如的才能就用了“文武火”這個成語。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文武火是一個由三個漢字組成的成語,結構簡單明了。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是一位文武火俱佳的將軍,不僅善于指揮作戰,還精通文學藝術。
2. 這位學者在學術界有很高的聲望,被譽為文武火的典范。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文武火”拆解成“文”、“武”和“火”三個字,分別代表文化、軍事和熱情。可以通過聯想記憶,想象一個人既有文化修養,又具備軍事才能,并且充滿熱情的形象。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了解中國歷史上的文武合一的人物,如岳飛、文天祥等。還可以學習相關的成語,如文質彬彬、武裝到牙齒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希望將來能成為一個文武火的人,既有好成績,又能參加體育比賽。
2. 初中生:他是我們班的學霸,不僅學習成績好,還是一名優秀的武術選手,真是文武火的典范。
3. 高中生:我希望將來能進入軍事學院,成為一名既有文化素養,又具備軍事才能的軍官,成為真正的文武火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