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鳧
基本解釋
(1).飛翔的野鴨。 三國 魏 曹植 《洛神賦》:“體迅飛鳧,飄忽若神。” 唐 寒山 《詩》之六:“欲驗飛鳧集,須徵白兔游。” 清 劉澤湘 《過西山辟支生墓》詩:“叩角誰賡 寧戚 歌,飛鳧莫辨 王喬 舃。”
(2).猶飛鳧舃。 唐 吳筠 《酬葉縣劉明府避地廬山言懷詒鄭錄事昆季茍尊師兼見贈之》詩:“從此罷飛鳧,投簪辭割雞。”
(3).箭名。《初學記》卷二二引《太公六韜》注:“飛鳧,矢名。”
(4).借指輕舟。 南朝 梁 宗懔 《荊楚歲時記》:“五月五日競渡,俗為 屈原 投 汨羅 日,傷其死故,并命舟檝以拯之。舸舟取其輕利謂之飛鳧。” 唐 王勃 《三月上巳祓禊序》:“或昂騏驥,或泛飛鳧。”
成語(Idiom):飛鳧(fēi fú)
發音(Pronunciation):fēi fú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形容人或物迅速離開或飛行。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飛鳧是一個古代的成語,由“飛”和“鳧”兩個字組成。鳧是一種水鳥,因其飛行速度快、離開迅速而得名。飛鳧這個成語形容人或物迅速離開或飛行的動作,常用來形容人快速離去或事物迅速消失。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飛鳧這個成語常用于形容人或物迅速離開的場景。比如,當一個人突然離開某個地方或某個聚會時,可以說他像飛鳧一樣迅速離去。此外,也可用來形容某個物體在瞬間消失或迅速移動的情況。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飛鳧這個成語的故事起源于中國古代的一則寓言故事。故事中,一只鳧鳥飛過天空,速度極快,讓人眼花繚亂。因此,人們用“飛鳧”來形容人或物迅速離開或飛行的動作。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飛鳧是一個動賓結構的成語,由動詞“飛”和名詞“鳧”組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見到我就像飛鳧一樣迅速離開了。
2. 那個小偷像飛鳧一樣逃離了現場。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飛鳧的形象與一只快速飛過的鳥聯系起來,幫助記憶這個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學習其他類似含義的成語,如飛奔、飛跑等,擴展對快速行動的表達。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小明看到老師發火,像飛鳧一樣逃離了教室。
2. 初中生:比賽結束后,隊員們像飛鳧一樣迅速離開了賽場。
3. 高中生:考試結束后,同學們像飛鳧一樣快速離開教室,準備放松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