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武士
基本解釋
文武兼備之士。《史記·叔孫通列傳褚少孫論》:“今有詔舉將軍舍人者,欲以觀將軍而能得賢者文武之士也。” 唐 韓愈 《送溫處士赴河陽軍序》:“相為天子得人於朝庭,將為天子得文武士於幕下,求內外無治,不可得也。”
成語(Idiom):文武士
發音(Pronunciation):wén wǔ shì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既有文化修養又有武藝的人,形容一個人既有文學才華,又有武術技能。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文武士是由“文”、“武”和“士”三個字組成的成語。其中,“文”指文化、文學,代表著人們的文化修養和學問;“武”指武術、武藝,代表著人們的武術技能和戰斗能力;“士”指有修養、有學問的人。文武士形容一個人既有文化修養,又有武術技能,是一個綜合素質非常高的人。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文武士一詞多用于形容一個人在文學和武術方面都有出色表現的情況。可以用來形容一個人在學習上出類拔萃,同時在體育或武術方面也有卓越的表現。也可以用來形容一個人在工作中既有專業知識,又有實踐能力,能夠全面應對各種挑戰。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文武士一詞最早出現在《戰國策·齊策一》一書中。故事講述了齊國的將軍孫臏擔任齊國的軍事顧問,他不僅擅長軍事戰略,還是一位才華橫溢的文人。因此,孫臏被稱為“文武士”,成為了這個成語的來源。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文武士是由三個字組成的四字成語。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不僅在學術方面有很高的造詣,還是一位出色的武術運動員,真是個文武士。
2. 他不僅是一位優秀的演員,還是一位武術高手,可以說是一個真正的文武士。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文武士”拆分成“文”、“武”和“士”,并與其含義相關的詞語進行聯想。例如,將“文”與“文化”、“學問”聯系起來,將“武”與“武術”、“戰斗”聯系起來,將“士”與“修養”、“知識”聯系起來。通過聯想記憶,可以更容易記住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了解孫臏的故事和他在軍事和文化方面的成就,深入探討文武兼備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在現代社會中培養自己成為一個文武士。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他不僅會背誦古詩詞,還會跆拳道,真厲害,他是一個文武士。
2. 初中生:他既是學校的文學社團成員,又是學校武術俱樂部的隊長,他是一個真正的文武士。
3. 高中生:他在學校里既是文科班的學霸,又是校武術隊的主力選手,他是一個全面發展的文武士。
4. 大學生:他在大學期間不僅在學術方面有很高的成就,還參加了校武術比賽并獲得了冠軍,他是一個真正的文武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