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鵺
基本解釋
神話中形狀像雉的鳥。《山海經·北山經》:“﹝ 單張之山 ﹞有鳥焉,其狀如雉,而文首、白翼、黃足,名曰白鵺,食之已嗌痛,可以已痸。” 晉 郭璞 《諸犍獸白鵺竦斯鳥》:“白鵺、竦斯,厥狀如雉,見人則跳,頭文如繡。”
成語(Idiom):白鵺
發音(Pronunciation):bái ér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人或事物外表看似美好,實際上卻帶有惡意或危險。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白鵺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一個神秘生物,它的外貌看起來像是一只美麗的鳥,但實際上卻具有邪惡的性格。因此,白鵺成語用來形容人或事物表面上看似美好,但實際上卻隱藏著惡意或危險。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白鵺這個成語常用于貶義的描述,用來形容那些外表看似善良或美好,但實際上卻心機深重、陰險狡詐的人。也可以用來形容看似無害的事物,但實際上會帶來危險或不良后果。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白鵺的故事最早出現在中國古代的神話傳說中。據說,白鵺是一種神秘的鳥類,它的外貌非常美麗,但卻喜歡吃人的內臟,因此被認為是邪惡的象征。后來,人們將白鵺的形象引申為成語,用來形容外表美好但內心卻有惡意的人或事物。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白鵺屬于四字成語,由兩個漢字組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看起來很友善,但實際上卻是個白鵺,你要小心。
2. 這個看似無害的小動物,實際上是一只白鵺,會給人們帶來很多麻煩。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記憶來記憶白鵺這個成語。可以想象一只外表美麗的鳥,但它的眼睛卻透露出一種邪惡的光芒,這樣可以幫助記憶白鵺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了解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的其他神秘生物,例如鳳凰、龍等。這些神話傳說中的生物在中國文化中有著重要的地位,了解它們的故事和象征意義可以幫助深入理解和欣賞中國文化。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那只小貓看起來很可愛,但我覺得它可能是一只白鵺。
2. 初中生:這個同學看起來文靜乖巧,但我聽說她是個白鵺,經常捉弄別人。
3. 高中生:這個政客表面上一副為民請命的樣子,實際上卻是個白鵺,只為了自己的利益。
希望以上學習指南對你有所幫助!